武威文廟-西北地區建筑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孔廟
武威文廟又稱孔廟
孔子行教像武威文廟
三個平行中軸線對稱布置在武威文廟中、東、西三組建筑群上。據現有明正統四年(1439年)《涼州衛儒紀念碑》記載,建于明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年)。當時有明倫堂、重門、存城、敬德二齋。后來,大成殿、格星門、潘池、文昌祠、崇教門等都在明倫堂東面繼續建設。明成化、清順治、康熙、乾隆、道光、民國時期多次重建擴建。儒家學院、寺廟、文昌宮三組建筑,其中儒家學院只有忠、孝寺等建筑,其他建筑被拆除;寺廟建筑保存完好,中軸線以大成殿為中心,前有盤池,后有尊經閣,中間有格星門、戟門,左右兩側有著名的宦官、鄉賢祠、東西兩條陽臺;文昌宮以桂籍殿為中心,前有山門,后有崇圣祠,中有二門戲樓,左右有牛公祠和東西兩條陽臺。
中路最南端有一堵電影墻,叫做萬人宮墻,高6米,長26米。影墻兩側各開小門,朝東為義路,向西為禮門。從義路進入寺廟,有一堵電影墻,然后北面是潘池,平面為半月形。池上原有的木拱橋,俗稱狀元橋,供中國狀元儒生祭拜時步行過潘池。1980年,潘池和狀元橋被修復為石拱橋。
格星門位于潘池北部,建于明正統年間,木質四柱三樓牌坊式建筑,高6米。小心間歇性的山頂和兩個陽臺的屋頂。四根天柱出頭,柱頭上雕刻著磚雕獅子狀的嘲風,兩兩相對,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屋檐下施七踩三翹,小心四,兩三,明龍門板上寫著格星門,背書太和活力。
格星門北面是戟門,又稱大成門,是六扇朱紅色門。戟門不常打開,旁邊有耳門供日常出入。這扇門在孔子節日或生日(農歷2月23日和8月27日)舉行儀式時打開。
大成殿
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塑像和祭孔的地方,是文廟的中心。月臺和望柱欄桿建在高1米的臺基上。平面為方形,寬三間,深三間,四周繞廊,重檐歇山頂,檐下施五踩重翹斗拱,中間懸掛大成殿匾。殿內金桁下墨書大明正統……三年肇建字樣,脊桁下墨書大清順治重建題記。殿內正中原建一神龕,龕內供孔子畫像;旁邊配祀復圣顏回、述圣子思、宗圣曾子、亞圣孟子四圣牌位。
尊經閣建于高2米的磚包平臺基礎上,平面為方形,寬5間,深4間,下層環繞走廊,土木結構重屋檐休息山頂亭。下柱平面為清矩形,不減柱,上層不施中柱??滴跏荒?1672年)《圣祖御制訓傷士子文碑》保存在閣內。
中路軸線東西兩側對稱個對稱的走廊,文鄉賢、名宦祠。祠堂原供孔子弟子72賢、當地社會賢達、清官牌。
山門、過殿、魁星閣、崇圣祠、二門、崇圣祠、二門、戲樓等建筑。主樓為文昌宮,供奉文昌帝君,又稱桂籍殿,建在高大的臺基上,面寬五間,深四間,單檐歇山頂前卷棚廊結構。屋檐下施斗,明間,次間四朵,兩梢三朵。卷棚廊內懸掛著歷代文人學士敬獻的46塊牌匾。最早的是康熙34年(1695年),最晚的是民國21年(1931年)。題目主要包括:文明以正,司文命,瑞預化為,輝映梯峰,你啟人文,云漢天章,文以載道,陰指下民,綱維名教,掌仙桂籍,先天炳蔚,
卷棚廊匾額
東路中軸線左右兩側有三賢祠、恪亭、牛公祠、劉公祠、廂房等。
西路建筑最早建于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被稱為涼州府學。清末以來,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涼州府學衰落,建筑大多被重建或拆除。
明清時期,武威文廟被譽為隴右學宮之冠",是涼州文人墨客祭祀孔子的圣地,是目前西北地區建筑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屬全國三大孔廟之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