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泉寺:長河四大佛教名寺之一
在山西澤州縣下村鎮楊莊村西北的洞陽山麓有一座古寺,它就是“長河四大佛教名寺”之一的白泉寺。據了解,該古寺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白泉寺白泉寺原名石婆窩,始建于唐敬宗寶麗二年(826年),金承安五年(1200年)再次大肆興工修建。明清兩朝都有修復。清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四十年(1755)和清同治九年(1870年)又大規模修繕,金裝神象。
白泉寺由九龍壁廣場、古寺、新寺、太清宮、伽藍殿、婆婆廟和龍王廟七個部分組成。同剩宮寺、抱佛寺、乾明寺一起并稱為“長河四大佛教名寺”。
沿著通往山上的道路蜿蜒前行,還未見其真身便早已聽到了悠悠的梵音,慢慢地一處莊嚴肅穆的佛教古建筑群便漸次映入了眼簾。巨大的“佛”字,昭示著這是一處佛教圣地。氣派的九龍照壁,昭示著這里莊嚴。
白泉新寺靠山面東,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大雄寶殿、廂房組成。鐘樓鼓樓分立山門左右,晨鐘暮鼓,山門上書“白泉寺”。拾階而上遇到的是天王殿,正中供奉的是彌勒佛,即那個“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上可笑之人”的彌勒大佛,兩廂是佛教護世四大天王,天王殿背面是韋陀菩薩,守護著伽藍。
寺前廣場東面中央矗立著九龍壁,南北長37.8米,高7.6米,厚0.8米,龍身上的顏料是純天然礦物質,經風耐雨,永不褪色;壁頂端鑲嵌著一顆砂石質二龍戲珠,是更新中院時無意中發現的一顆珠子,距今已有800余年,給九龍壁平添了幾分靈氣。
白泉寺有兩件鎮寺之寶,第一件是高7層7.8米的鐵鑄“萬年寶鼎”;第二件是長2.16米,寬0.8米,高3.16米的“萬年香爐”,游人們可在此焚香,祈求神靈保佑。
中國佛教徒認為南方增長天王持劍,司風;東方持國天王拿琵琶,司調;北方多聞天王執傘,司雨;西方廣目天王持蛇,司順。即“佛光普照風調雨順”。
穿越大院拾階而上,遇到的是大雄寶殿,俗稱三佛殿,即本師釋迦摩尼佛像、左消災延壽藥師佛、右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是白泉寺的最核心的建筑,是整個廟宇的中心。
白泉古寺,在大雄寶殿的背后,始建于唐敬宗寶歷二年,即公元826年,是一處坐北朝南的二進院落的古寺,大門朝東,上書白泉寺,門匾為“空來空去”。由戲樓、廂房、看樓、碑亭、中殿、釋迦寶殿等建筑構成,是晉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向西拾階而上是藏經樓和五佛寶殿。出古寺向南,伽藍殿,是敬奉的是伽藍菩薩關羽,這也是佛教入鄉隨俗的例證。關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一員大將,《三國演義》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被尊為武圣,是忠義的化身,在佛教中被尊為伽藍菩薩。
伽藍殿不遠處是太清宮,正殿供奉著太上老君孔夫子文昌帝君,東西廂房供奉著財神爺黑虎靈官壽星爺十殿閻君四奶奶眼光奶奶夫婦,是儒釋道三教和諧相處的樂土。
關于白泉寺還有一些不得不說的歷史。
傳說,古時一場雷鳴暴風雨之后,在距寺院十公里之外的東溝北村落下半塊石碑,碑面上刻著“楊莊石婆窩”字樣。北村好奇之人,到楊莊村附近尋找,終在楊莊河對岸密林深處的石巖邊上,找到另一半石碑,碑面上模糊雕有女神像一幅。尋碑途中,發現山中有一股清泉順流而下,水色發白,其味甘甜。至此每逢天氣久旱,稼苗干渴,村民來此祈雨多有應驗。誠信之人在半山腰水源處修建龍王廟和八角亭水池,以敬神靈。石婆窩傳遍當地民間,來此進香祈求平安者絡繹不絕。
唐敬宗年間,洞陽法師來此,在密林隱石間結廬禪修。用功之深,可多日禪定不食,不時教化蒙昧眾生。信眾敬慕不已,發心捐獻物資興修殿堂、寮房,以供法師常住于此,興辦道場,宏揚佛教,至此得名洞陽山、白泉寺。
以上就是關于“長河四大佛教名寺”之一白泉寺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們了解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