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傳統文化古村落的現代表現!
村莊是人類文明的文化遺產。近年來,許多地方將傳統文化村作為農村文化旅游的經濟增長點,但這些傳統文化村難以承載現代人的精神思鄉,村研究已成為世界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去年,參加地方政協組織的有針對性的扶貧研究活動的成員高興地發現,在陜西省關中農村地區,大多數生活困難、勞動能力弱或因疾病致貧的家庭都得到了親屬的自發、自愿的幫助,他們的生活狀況明顯優于寡婦和孤獨。陜西周原、渭北地區親屬相互支持的優良傳統得到了良好的繼承。
周原是周代禮樂文化的發祥地,西起禹河,東臨漆水河,北臨岐山,南臨渭河,包括鳳翔、岐山、扶風、武功四縣和寶雞、眉縣、乾縣、永壽的一小部分。周禮不僅是人類社會活動的標準,也是人們日常行為的標準,也是歷代文人完善道德人格的教育方式。《周禮·地官·民族教師有農村自治的內容;北宋張載曾寫過《井田討論》按照周禮的模式,他帶領學生在原眉縣橫渠鎮崖下村驗證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呂大軍制定的《呂氏鄉約》是中國最早的成文鄉約,是維護農村社會秩序的民間法律法規,直接影響明清時期的農村治理模式。周禮村是周禮文化的活化石。
由羅新遠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選擇了陜西省岐山縣周麗北村(北郭村)和周麗南村(堰河村)作為研究樣本。它們是周麗文化的傳統村莊,周麗文化保存完好。研究團隊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考察了周李村禮儀文化和民間文化遺產,20年周李村基于周文化遺產民間旅游的發展,揭示了市場經濟對周李村的深遠影響和周李文化與現代文明、農業文明與市場經濟的矛盾和沖突。
研究發現,雖然周李村經歷了現代文化的沖擊和洗禮,但周李文化民間積累深厚,生命力頑強,當地人有意識地將市場經濟合同理念與周李文化道德意識和現實精神有機結合,形成了功、利、美德、禮的新文化價值觀。這樣的傳統文化村承載著更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現代都市人對鄉村的審美想象,也將具有長久而生動的生命力。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和寫作,他們完成了專門從事田野社會調查的周麗村。
《周麗村》采用了政府-市場-社會-文化四位一體的分析框架,以及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化人類學、法學等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充分展示和討論了周麗村的土地流轉、村管理、民俗旅游、家庭結構、民俗、社會福利等特點。讓讀者對周麗村的社會結構、文化形態、人文精神有立體全面的把握。
費孝通認為,當地社會的秩序可以通過禮物來維持。禮物是傳統的,整個社會歷史都在維持這種秩序。傳統文化村的現代轉型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條件。周李村為傳統文化村和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提供了新的途徑。
研究團隊還在探索中國傳統文化村精神基因和現代形式的基礎上,展望周李村的未來發展,實施農村振興戰略,實現精準扶貧目標,樹立中華民族文化信心,實現共同繁榮的愿景,提供啟示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