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千年蜀河古鎮,領略不同的漢水風情
旬陽市蜀河古鎮位于旬陽市太極山城以東53公里處,北臨巍峨的秦嶺,南臨依巴山。蜀河與漢江接壤,東臨仙河鎮、冷水鎮,南臨白河市,西臨棕溪鎮、關口鎮;北臨雙河鎮。
古鎮建于三國,晉時置縣,近2000年。古鎮中興于明朝,繁榮于清朝。康熙乾隆時期,它達到了頂峰。據說八大品牌和六十九家商店在蜀河鬧紅。它已成為顎、陜、川材料流通配送中心,也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
蜀河是古蜀國所在地,漢時置縣,明朝中興,清末繁華。它繼續寫漢江黃金水道的傳說。由于其地域優勢,是鄂、陜、川物流交匯的重要中轉配送場所。物流的暢通帶來了文化的融合。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蜂擁而至,建造了一個會館,成為當地村民結派傾聽地方口音的地方。
著名的有黃幫黃州館、陜幫三義廟、回幫清真寺、江西幫萬壽宮、武幫武昌館、船幫楊泗廟、當地幫火神廟等。這里居民的幸福生活編織著許多井形巷道,因此古蜀河逐漸發展成為漢江上游的商業城鎮,被譽為小漢口和漢江小都市。
黃州館
位于蜀河街后坡,坐西向東,背靠山坡,南靠漢江,面向蜀河,俯瞰蜀河老街。從前到后,有門樓、樂樓、拜殿、正殿。雖然建筑是分階段建造的,但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對稱,層次分明,風格統一和諧。黃州館是一種傳統的宮殿風格,具有強烈的南方建筑風格。所有的宮殿都是清代的磚木結構建筑,美觀大方。
建于清代同治12年(1874年),正殿寬11.65米,深7.69米。左邊的山墻上有一塊石碑,記錄了依次修建的過程,字跡清晰,保存完好。
下一步是拜殿,其寬度與正殿相同,深度8.2米,檐柱高6.2米,中柱高8.3米,也是硬山式屋頂。正殿與拜殿右側封墻上嵌有三通石碑,記錄了黃州館捐贈的情況。
鳴盛樓
拜殿正對面是樂樓,是高臺建筑,形式是重檐樓閣,屋頂是歇山屋頂。瓷瓶鑲嵌在正脊的中間,兩端都有一個吻。岔脊用灰泥裝飾,翹角45度生長。樓上有一塊金匾,字徑約70厘米,書法嚴謹帥氣。據說是武昌一號冠軍的手跡。
樂樓門上刻有浮雕,天花板用八卦裝飾。兩側柱頂各有鳳凰木雕,栩栩如生。樂樓前臺沒有山墻,方便觀眾從前面和側面觀看表演。整個樂樓上下錯落有致,翼角重疊,構思巧妙,制作精美。
楊泗廟
位于蜀河鎮古渡口懸崖上,西向東,北靠山坡。根據殘碑,寺廟的建筑時代不晚于乾隆時期。雖然它被稱為寺廟,但它實際上是一個船幫會館。因為它供奉船工的祖先楊四爺,所以它被命名為楊四廟。
自清初以來,商品經濟發展迅速,貿易流通發達。由于蜀河是漢江上游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此成為陜南最大的物資配送中心之一。到目前為止,南貨西安,北貨裝船南下到老河口到武漢等地。日泊大小船只100多艘,水運極其繁榮。因此,船主和船工集資在蜀河口修建古雅壯觀的楊泗廟作為議事、聚會和休息場所。由于漢江灘多險急,各種船只停在這里,到楊泗廟祭拜楊四爺,以求來往平安,一帆風順。
楊泗廟正門兩側有一張青瓷鑲嵌對聯,上面的對聯是福德庇迅州,看寺廟巍峨,云飛雨卷屹立;下面的對聯是威靈昭漢水,喜梯航順利,浪靜波平行漫游。因為楊泗廟是一個船幫乞求上帝祝福的地方,它的劇院也被稱為明德樓。每年6月6日,楊泗廟會在醫院舉行,在舞臺上唱歌,上演漢劇等地方戲劇,非常熱鬧。同時,它也是當地人交流物資的地方。
蜀河古鎮的每一塊磚瓦、每一棵草、每一棵樹都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獨特的地理風格和巧妙的建筑藝術讓人一次難忘。還有那些獨特的大菜小吃,比如八肉八菜的八塊(據說是船幫菜)、麻辣燙酸菜面豆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