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的胡同里,至少有1500座寺廟!
如今,北京市區(qū)寺廟不多,寺廟離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很遠。
然而,在歷史上,北京的寺廟實際上與胡同社區(qū)和平民的生活密切相關。他們的外表、角色、功能和在社區(qū)中的作用與現(xiàn)在大不相同。
北京有多少座寺廟?
據(jù)統(tǒng)計,從1750年到1950年,北京內(nèi)城明永樂皇帝遷都后最早修建的城市至少有1500座寺廟,即舊城凸字形上端不到40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意味著平均每平方公里大約有40座寺廟。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站在當時北京內(nèi)城的任何地方,都會有一座離我們近150米的寺廟。
在一條300-500米的普通胡同里,幾乎應該有兩三座寺廟。這座寺廟的密度非常可觀,即使是羅馬、巴黎、倫敦等城市的祭祀場所也無法相比。
所以問題來了,1950年離我們不遠,為什么在那之前需要這么多寺廟,人們用這些寺廟做什么?
關于中國城市寺廟的作用,首先研究的是具有外在視角的美國人。
學者霍姆斯·韋爾奇說:(中國)寺廟提供的三種公益功能:公園、旅舍和休養(yǎng)所,在西方由世俗機構提供。(HolmesWelch,TheBuddhistRevivalinChina,Cambridge,Mass.,HavardUniversityPress,1986,p.151)
另一位美國學者韓提出,寺廟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戲劇、市場、慈善救濟、醫(yī)生講座、外人投訴、節(jié)日香、書籍、出版、藝術休閑活動,這些公共活動幫助北京建設共享城市文化,最終幫助形成各階層、各種身份的北京市民身份。(SusanNaquin,PekingTemplesandCityLife,1400-1900,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0,preface.)
我認為這是我的家,這對延續(xù)一個城市的生命力非常重要。
如何有效解決城市中不同群體的利益和觀念沖突,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城市的一員,共同熱愛和建設。中國古人有自己的解決辦法。
具體來說,北京的寺廟承擔著市民公共生活的重要功能?
首先公園。
1914年,時任北洋政府內(nèi)務總長的朱啟謙將國家世界開放為中央公園(1928年改為中山公園),被稱為北京第一個公共園林。
但是我們以前沒有公園嗎?
并非如此。
每年丁香開放時,法源寺的香雪海會吸引多少人欣賞鮮花。至于大覺寺的玉蘭和紅螺寺的銀杏樹,游客在觀賞季節(jié)會如織。這些不是公園嗎?
據(jù)時人記載,從正月到臘月,北京人外出游玩的目的地很大一部分都與寺廟有關。
(清)林慶《鴻雪因緣圖》凈業(yè)壽荷
清代官員完顏琳慶(1791-1846)的凈業(yè)壽荷圖中畫出的風景在積水潭。
畫家的視角位于德勝門城樓上,畫面中靠近觀眾的房屋是匯通祠,即現(xiàn)在的郭守敬紀念館。
湖邊綠樹成蔭,周圍開著茶館和商店。當時大部分人來這里是為了夏天休閑,享受舒適的時光。
(清)點石齋畫報佛寺曬經(jīng)
寺廟也是圖書館。晚清《點石齋畫報》發(fā)布的《佛寺曬經(jīng)》圖為原宣武區(qū)善果寺6月6日翻經(jīng)節(jié)曬經(jīng)。信徒可以在這一天在寺廟里隨意閱讀經(jīng)書。
(清)《點石齋畫報》中的帝京
此外,還有我們熟悉的廟會。《點石齋畫報》發(fā)表的娘娘廟4月初八廟會也非常熱鬧。我們現(xiàn)在的妙峰山廟會也做得很好,已經(jīng)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以上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寺廟。
接下來,讓我們把目光轉向我隨意選擇的北京內(nèi)城的一角,看看那些
胡同里的廟。
平均而言,每條胡同至少有兩三座寺廟。它們與普通北京市民的公共生活密不可分。
西四地區(qū)乾隆京城全圖(局部)
根據(jù)《乾隆首都全圖》,從今天的西四北頭條到9萬平方米的西四北五個地區(qū),可以找到八座寺廟(不含廣濟寺),故事各不相同。
觀音庵
首先,我們來談談現(xiàn)在不存在的觀音庵。
這個庵很有意思,建在今西四北街中間,在老北京被稱為當街廟,又稱擋街廟,就像影墻一樣,意在擋住邪靈。
《康熙皇帝萬壽慶典圖》(局部):圖片由宋俊業(yè)、王元齊、冷枚等人共同完成,記錄了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清圣祖玄燁六十正誕,全世界臣民都在慶祝皇帝萬壽。圖片從西郊長春園開始,止于紫禁城神武門,分為上下兩卷,每卷長39.39米,全圖顯示1.8萬多個人物。
在《康熙帝萬壽慶典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觀音庵供奉的觀音像,當時廟門朝西。
但在《乾隆京城全圖》甚至晚清崇彝所在的《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卻顯示廟門朝北開放。
為什么寺廟的朝向會從西轉向北?
這與當時的風水觀念有關。
寺廟的建造是為了阻擋邪靈,原本相當于西四北五條影墻。因為當時西四北街并不繁華,只是一條供人們通行的路。
然而,商業(yè),尤其是小販的發(fā)展,有著逐人逐利的規(guī)律。隨著西四北街臨街的房屋成為鋪面房,這條繁華街道的價值逐漸超過了胡同居住區(qū)的價值。
所以很快,寺廟從北五個影壁變成了北街的影壁,它的格局變成了朝北開門。
此時,寺廟南側還增加了座位和走廊供人們休息。它的北側形成了一個小型的公共廣場,這已經(jīng)成為居民們共同認可的神圣活動區(qū)。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從圖中可以看出,廟里有一棟房子,屋頂上有高規(guī)格的筒瓦,另一棟是板瓦。
筒瓦(右)與板瓦(左)示意圖:筒瓦制作時為筒裝,成坯為半,燒制成瓦。儀器表面有粗繩紋,儀器內(nèi)除素表面外有麻點紋、斜方格紋等紋飾,用于寺廟、宮殿等建筑。板瓦由四六個圓柱形陶坯制成,瓷磚表面寬,彎曲度小,用于普通住宅。
廟里有兩種不同規(guī)制的建筑,說明廟里不僅供神,還有平民居住。
事實上,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北京的胡同里有土地寺廟、觀音寺廟、關帝寺等。這些寺廟中的許多沒有長期的和尚,而是胡同里的寡婦和孤獨。因此,這些寺廟實際上承擔著養(yǎng)老院的功能。
中國古代城市在當?shù)仞B(yǎng)老和安置無家可歸者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模式。
隆長寺
龍長寺位于今西四北三條胡同3號。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建成,原為漢經(jīng)廠外廠。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建。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隆長寺。這座寺廟的等級很高。它是戒臺寺的下院,與當時的上層社會密切相關。不僅是戒臺寺,據(jù)說全國各大寶剎名寺的僧侶來北京都會在這里定居。
乾隆皇帝親自下令了隆長寺距今的最后一次大修。皇帝甚至在這里過壽。
奉千佛圍繞毗盧佛
那么,這樣的高級寺廟與普通人無關嗎?
事實上,從最輝煌的乾隆朝開始,隆長寺就會把寺廟里多余的房子拿出來做廟宇,供外人或貧困家庭出租。
不僅如此,這座寺廟還收藏了許多文物、書法和繪畫,就像一個小博物館一樣。在第一天和第十五天開門時,普通市民可以參觀,這自然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藝術教育場所。
龍長寺藏書畫文物統(tǒng)計(部分)
隆長寺雖然是上層社會俱樂部,但這個上層俱樂部會主動向下層社會敞開大門,這里的空間和財富可以說是全社會共享的。
雙關帝廟
西四雙關帝廟對比:北京有兩座雙關帝廟,一座在西四,一座在原崇文區(qū)茶巷。人們稱之為雙關帝廟,因為除了關老爺,廟里還有岳飛的雕像。
雙關帝廟位于西四北街,建于元代。它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324年。它是北京內(nèi)城最古老的寺廟之一,也是市民長期籌集資金的寺廟。
民國時期,檔案中雙關帝廟只有三位僧人在冊。
但實際上,這里有十幾個僧人,他們就是所謂的假和尚,以做事為職業(yè)。
雙關帝廟與周邊寺廟關系密切。其中一座寺廟應該做法律事務,其他寺廟的僧侶也會參與。以這些和尚為中心,還聚集了大量的民間產(chǎn)業(yè),如酒吧房、冥想店、家伙店(出租婚喪儀式所需的商店)、彩票局(彩票線)等,都分布在白塔寺,與寺廟保持穩(wěn)定的共生關系。
有社會史學家說,中國是一個超穩(wěn)定社會。
以北京為例,由于上述大量熟人經(jīng)濟聯(lián)盟,雖然人們普遍貧困,但他們?nèi)匀豢梢酝ㄟ^相互支持共同生存,這大大提高了普通人抵御社會動蕩和無常命運的能力。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一般來說,葬禮寺廟也可以用來停止精神,生活在這些寺廟里的人不會覺得和棺材住在一起很可怕。
與當代城市規(guī)劃觀念完全不同,生者與死者共享一個城市空間。
它反映了北京內(nèi)城的胡同是一個人的生命世界。人們從出生起就要去土地寺報道,然后一輩子都和這里的老鄰居交往。死后,他們住在離家不遠的地方。
這意味著我的一生都在這里,我的祖先和我的根就在這里。
社會關系創(chuàng)造了建筑形式和城市狀態(tài)。
在過去的北京,寺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它組織人,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
通過寺廟等公共空間,我們發(fā)現(xiàn)了老北京城市生活的三個特點:
首先,在過去,北京以胡同為基本的社區(qū)單位。胡同是一個生活空間、商業(yè)空間和行政空間。雖然麻雀很小,但它有各種各樣的內(nèi)臟。在這里,不同于員工和家庭主婦的商人,特別是中小企業(yè),在基層社會中發(fā)揮了人際關系的核心作用。
其次,圍繞寺廟形成的社區(qū)社區(qū)具有相當大的主體性和自治性。不同行業(yè)形成的聯(lián)盟可以實現(xiàn)良好的自主管理。
最后,胡同是一個人的空間。一個人經(jīng)常出生在這里,生活在這里,愛在這里,死在這里。它為人們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教育提供了空間,也構成了核心紐帶。
更重要的是,它滿足了人類情感、審美和超越的需要。
它與我們現(xiàn)代公共機構的根本區(qū)別在于,胡同是一個多義的空間,它直接面對生活和整體的人,而不是人的某個方面。
至于寺廟,那是一個有神的地方。
中國的神
化身是最高道德標準的化身
正是因為倫理和標準
人才成了人
來源:根據(jù)北京師范大學學者朱西先生在規(guī)劃科普講堂進入社區(qū)系列主題講座中的錄音,整理了北京規(guī)劃展廳微信號。有些圖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