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窯灣:一座沉睡千年古鎮
窯灣古鎮集古鎮景觀、水泊景觀、名勝古跡、神話仙境于一體。東臨駱馬湖,西依大運河,
被稱為蘇北“小上海”。她遠離城市,偏居一隅,雖未遭到戰火的破壞,但歷經歲月滄桑和自然變故,在相當長的時間是風采全無。
品味千年窯灣
這是一座在大運河畔沉睡了千年的古鎮,因其厚重的歷史而讓人心生憐惜,因其塵封已久而讓人充滿遐想,因其古老神秘而讓人癡迷向往。
說起窯灣的歷史,要追溯到隋朝。隋煬帝下詔開鑿京杭大運河,河道在這里明顯拐了一道彎。當地人壘土成窯,利用運河中的淤泥燒制日常用品,南來北往的船只每經此地,習慣在河灣里歇個腳。水上船家朗朗地問:“何處灣船?”灣上人家爽爽地答:“窯上灣。”日久,窯灣成鎮并得名。千百年來,窯灣舒坦地枕在大運河的臂彎里浩蕩的運河水,目睹了她曾經年輕富饒的姿容,也見證了她的榮辱興衰。
民國初年是窯灣最鼎盛的時期,古運河上日過帆桿,夜泊千里鎮上商賈云集,店鋪林立。后來,由于鐵路的開通,運河漕運優勢喪失,窯灣日漸衰落,商賈遷徙,只留下老街和古建筑在歲月的風煙里無聲顫栗。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古建筑被毀愚昧的浩劫。世紀末,又有一部分古建筑湮沒在崛起的高樓和鋼筋水泥中。古窯灣,風華不再。山西會館、吳家大院、紅樓、大清郵局、典當博物館、民俗史話館、文革記憶館、水博府、趙信隆醬園店等景區盡顯窯灣歷史文化的千年變遷更表現了千年古鎮深厚的歷史積淀。
談到窯灣的過去,談到窯灣的未來時,每個窯灣人都會眉飛色舞,娓娓道來,如數家珍,那種直率和純樸讓我們在忽然間感受到了多年少遇的真誠與親切。在窯灣這個千年小鎮,不僅濃縮了古樸的歷史建筑,也承載了純樸的敦厚民風。如今,借著運河之水的悠悠靈氣,乘著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窯灣人正依靠自己的勤勞雙手在裝點自己的家園,相信不久的將來,古鎮窯灣必將重新成長為蘇北大地,運河之濱一顆光芒耀眼的明珠。
一山一水一古鎮
一山正是馬陵山,一個擁有丹霞地貌的地質公園,因狀如奔馬而得名。清乾隆皇帝南巡三次登馬陵山,寫下了“鐘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幾分”的詩句。山體蜿蜒、澗谷縱橫,分布其間的水體平靜如鏡,湖岸曲折有致,山水尺度宜人,結合極為自然,頗具江南山水之秀美。遠觀馬陵,平緩低矮。進入山中,卻見深溝曲澗、山嶺縱橫、層林密布,秀美中透出幾分荒蠻和霸氣。
一水則是離窯灣不遠的駱馬湖。風微浪細波光閃,一碧萬頃水接天,漁舟唱晚鳥歸處,陽落霞是故園。在這里,你可以乘坐游船,穿梭在蘆葦蕩中,你可以登上水禽的觀賞平臺,看著翱翔在碧空的白鷺你也可以來到湖邊的農家樂,吃著湖鮮,喝著美酒,體現水鄉情調,別有一番風情。
悠悠大運河,茫茫駱馬湖,百舸千帆過,逝者如斯夫。登馬陵山遠眺駱馬湖,視野一片廣闊,心情也開闊起來擇一日,從窯灣漫步出來,在駱馬湖乘船,登馬陵山觀景,必是旅途一大樂事。
不期然的相遇,時空的交匯只在此時此刻,凝滯,似乎追隨,只需瞬時。我在窯灣,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