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港古村落:古水鄉明珠
迪港是湖州市南潯區和福鎮的一個古村落。它建于1300多年前,沿京杭大運河而建,距湖城僅10多公里,東臨龍溪,西臨湖菱公路,面積1.3平方公里。迪港以河港編織,水中蘆葦叢生而得名。20世紀50年代,迪港設鄉,70年代成立人民公社。
迪港是典型的水鄉古村,至今仍保持著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青堂瓦舍,臨河而建;四面環水,河港縱橫;門前屋后,綠桑成蔭,魚塘連片,小橋、流水及蜿蜒的街廊屋,構成了水鄉古鎮的獨特景觀。曾收入央視《古村落迪港》和《記住鄉愁》兩檔節目。
自古以來,迪港就被稱為甘溪漁隱。村里的河流縱橫交錯。迪港在明清時期保留了大量的宅園和古橋。古老的石橋靜靜地躺在清澈的水和波浪上。沿河修建的街道建筑、青石鋪成的石庭院深邃的高墻庭院都在向人們描述迪港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遺產。
迪港古村落的每一個角落,從演教禪寺到南薯勝境,從里行岱到名人館,都傳承著幾千年的古韻。古代的印記,沒有裝飾,村里還有幾個文化大革命的口號,雖然字跡斑駁模糊,但也可以區分人民公社……大躍進萬歲等口號。假如你喜歡品讀原汁原味的歷史,感受那種久遠的酸楚,那么迪港古村就不會讓你失望。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在歷史鼎盛時期的200年里,共有2位狀元、50多名進士和200多名太學生、舉人和貢生。其中,張、吳、朱三大家族更是英才輩出,其中有政治家、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實業家等,比如中國著名地質事業的創始人、創始人、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導師張鴻釗;擅長毛筆丹青的貢生章;前國民黨中將張鴻春;著名革命史學家、華中師范大學前校長張開元;著名書畫家吳澡雪;上海錢業公會首席會長朱五樓;著名詩人朱謂深……
村委會門口有一件文物,一個地港村名牌坊,現在是村里的地標性建筑。歪歪扭扭的幾個字,歷史悠久的人文古村落,被稱為瑞典王子,真是令人費解。據了解,羅伯特·章,瑞典人,是本村張朱吳三姓張姓鴻儀堂的后裔。據說他的祖父張祖申出生于清光緒兩年(1876年)。他從小就很聰明。17歲時,他放棄了學業,接管了父親的家庭事業,并幫助他的兄弟在上海南洋中學學習。
直到20歲家庭經濟狀況好轉,才重拾學業,29歲中進士,后任翰林院編修,從家鄉進入朝廷中心。民國時期,俄國被派去擔任二等參贊官,開始外交生涯。調任駐荷蘭一等參贊官,駐比利時代辦公使等職。張在1920年被任命為駐瑞典和挪威的全權公使。榮獲二等大彩嘉禾章、三等文虎章、二等寶光嘉禾章等榮譽,成為中國歷史上早期的外交家。張奉調于1922年5月回國,1925年因病去世,年僅50歲。
張在瑞典留下了一個兒子。他去世時才7歲,名叫張宗琦。張宗琦成年后嫁給了瑞典一名女演員,并生下了羅伯特。張宗琦死后,羅伯特的母親再婚了瑞典皇室的斯格瓦德。貝納多特王子。王子不僅娶了羅伯特。張的母親,而且接受羅伯特成為王子的繼子,這也是他被稱為王子的起源。
1998年4月,羅伯特。張和他的家人去迪港尋根訪祖,并應他的要求將他和他的兒子寫進了張的家譜。據說羅伯特回到迪港引起了當地鄉村媒體的轟動,所以他寫的迪港村名也刻在了村口的墻上。
獲港是南潯古鎮后開放的第二個古鎮,是正式開放的旅游景點。近年來,迪港村、漁場、湖州群藝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兩次以書畫藝術交流為主、以攝影活動為主的魚文化活動,進一步提高了這個文化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實現了古村落的新轉型。
為了使迪港古村落更好地生存,迪港文化可以繼續繼承祖先,迪港村計劃建立幫助基金,鼓勵更多村民獨立發展旅游相關產業,享受發展紅利,只為迪港古村落獲得快樂。
迪港古村落,養在閨房里,沒有圍沒有繁華的古鎮。沒有噪音,也沒有強烈的鄉愁。它是一顆古老的水鄉明珠,默默期待著世界的發現。在這里,人們應該享受古村落簡單安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