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古鎮古村落去居民化
自治區第十一屆黨代會提出,要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傳統村落和古樹的保護,深入挖掘思鄉記憶和地方特色,實現農村環境優美、生活幸福、和諧寧靜。這還原了歷史文化名鎮和傳統村落的特色,為廣西文化名鎮和傳統村落的下一步保護和發展指明了方向。
廣西有7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如大偉鎮、黃姚鎮、興平鎮、大蘆村、秀水村、揚美村等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161個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名單。如此多的歷史文化名鎮、傳統村落寄托著廣西美麗鄉愁的丹青譜,是綿延各民族民俗文脈的浮世畫。然而,隨著國內外歷史文化名鎮和傳統村落旅游熱潮的興起,這些原本安靜祥和的村鎮開始越來越去居民化。
所謂的去居民化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由于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城鎮和傳統村莊(以下簡稱古鎮和村莊)的原始居民的離開和遷移,使其空心化;二是古鎮和村莊的居民不能參與旅游發展的決策、經營和利益分配,因此,他們失去了保護和發展古鎮和村莊的熱情,被邊緣化;第三,原住民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民間文化特征。
有專家認為,古鎮古村一般指所有古鎮、古村落、古城,以及建筑簡單、風俗奇特的少數民族村落,仍然保持著相對完整的古建筑、傳統的生活習俗和生活方式。這表明,古鎮的原始居民及其傳統生活習俗和生活方式不僅是古鎮的必要條件,也是游客旅游的重要審美載體,如果鄉鎮景觀建筑審美構成古鎮的硬實力,那么原居民及其傳統生活習俗和生活方式構成了古鎮的軟實力。去居民化消除了這些軟實力。而且,長期的去居民化必然會因為建筑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真實性而被游客遺棄。
有效避免古鎮古村落的去居民化,一是把村鎮居民作為村鎮規劃的一部分。要深入研究和提煉古鎮古村落的人文價值和民俗價值,使這些文化現象成為古鎮古村落的靈魂。二是在保護原生態古鎮古村落的基礎上開發。廣西古鎮古村落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規劃,才能保護發展。三是科學協調古鎮古村落的利益分配。特別是持有文物和非物質文化的居民,要激發他們繼承和創新村鎮軟實力的熱情。四是讓原居民享受新農村建設的成果。非物質文化的保護不是塵封過去的記憶,而是激發更美好的未來,確保非物質文化免受去居民化的影響,不是將原居民塵封在一定的歷史階段,而是讓居民和村莊與時俱進。因此,要讓原居民享受新農村建設的成果,讓古鎮煥發現代活力,讓人們真正感受到古鎮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作者:南寧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