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是慈禧太后的宿舍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花園和宮殿。乾隆繼位前,北京西郊建了四座大型皇家花園。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個花園形成了自己的系統,彼此缺乏有機聯系。中間的甕山泊成了一個空曠的地區。乾隆決定在甕山地區用巨大的銀色建造清邑花園,以此為中心,將兩側的四個花園連接起來,形成從現在的清華花園到香山20公里的皇家花園。
頤和園原名清怡園,建于清乾隆皇帝15年(1750年),歷時15年竣工。是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怡園、圓明園、長春園)之一。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開始重建,改名頤和園14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資金修建光緒21年工程結束。光緒26年又被八國聯軍破壞,次年修復。可分為宮廷區和園林區。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水面占整個公園的四分之三。它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髓。最巧妙、最獨特的想法是她728米長的走廊。走廊和走廊中的繪畫本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此外,它還起到了將公園內的所有景點有機連接起來的作用,襯托出整個花園的美。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花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有一個長堤——西堤,從西北向南蜿蜒。西堤及其支堤將湖分為三個不同大小的水域,每個水域都有一個湖中心島。這三個島嶼在湖面上布置得很好,象征著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潁州。由于島堤分隔,湖面層次分明,避免了單調空疏。
西堤是一個不寬的堤岸,沒有實際效果,但設計師必須人工切斷平坦的堤岸,在堤岸上建造西堤六橋,形成美麗的六橋煙柳,風景不少于杭州西湖的蘇堤,六座橋中最美麗的是玉帶橋。昆明湖南側是建園時故意保留的小島,又稱龍王廟,用十七孔橋連接湖東岸。昆明湖由十七孔橋、龍王廟、西堤裝飾,巧妙運用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峰納入游客的視線。湖光山色,相得益彰,美不勝收。
萬壽山南坡(即前山)靠近昆明湖,湖山聯屬,形成極其開朗的自然環境。湖、山、島、堤及其上的建筑,與園外借景相結合,形成連續展開,如錦如繡的風景畫卷。前山靠近公園的正門和帝后宿舍,游覽往返更方便,面南俯瞰昆明湖區,所以公園里的主要建筑都聚集在這里。在前山建筑群的布局中,造園工匠相應運用了突出重點的手法。在中間建造一組大而生動的中央建筑,從湖岸到山頂,一個華麗的宮殿亭覆蓋了山坡,形成了貫穿前山的縱向中軸線。這組大建筑包括公園主體建筑──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閣在皇帝和后來舉行了慶典。
后湖的河流蜿蜒于萬壽山北坡,即后山的山腳下。園林工匠巧妙地利用河北岸和宮墻的局促環境,在北岸堆積假山障和宮墻,并與南岸的真實山脈相匹配,造成兩山夾一水的地貌。河流的水面寬窄不一,時收時放,劃船后湖給人以山復水回、柳暗花明的趣味,成為園內一道極佳的寧靜水景。后山的景觀與前山大不相同,是一個充滿山林野趣的自然環境,森林茂盛,山路彎曲,景色幽靜。
除中間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筑大多集中在幾個地方,與周圍環境形成精致的小花園。它們可以隨地形靈活布置,無論是坐在山上,還是靠在山坡上,還是靠在水面上。后湖中段兩岸是乾隆皇帝時期模仿江南河街的買賣街遺址。后山的建筑除了諧趣園和吉清軒在光緒時期的完全重建外,其余都是不完整的,只能依稀識別當年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