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園林詩歌文化和園林意境
園林詩清新秀麗,詩風錯彩鏤金,源于人們對園林的向往和感悟。它與山水詩的自然樸素大不相同,與田園詩的泥土氣息大不相同。在《唐代園林別業考論》中,西北大學的李浩將描寫風景的詩歌概括為山水詩和田園詩。園林詩描寫的是第二個打上人烙印的自然,而山水詩則重于山水樹木,而田園詩則注重農耕和田園美。唐代以詩為盛,宋代以詞見長。唐宋園林詩是園林詩和詩的總稱。園林詩歌成為園林興造和園林生活的豐富。據統計,《全唐詩》中有6001首園林詩,宋代園林詩不僅特色鮮明,而且數量超過唐代。
園林詩以園林花木、建筑、山水為對象,雖然詩風始終優雅,但形象和物境卻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唐宋園林詩意境源于魏晉風流,魏晉園林得意于山水造化,園林詩優雅樸素。而唐代園林大氣矯健,園林建設迎來了全盛時期,園林詩歌沒有山風,而是壯麗而優雅。雖然宋朝政治薄弱,但園林詩歌卻席卷優雅,另辟蹊徑。簡而言之,唐宋園林的繁榮促進了園林詩歌的發展和變化。隨著人們園林生活體驗的深化和文學風格、繪畫和哲學的變化,園林詩歌的藝術理念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1.詩歌和園林中的三境
在《詩格》中,唐代詩人王昌齡用物境、情境、意境三個環境來衡量詩歌的景、情、意。隨著文人造園的出現和園林活動的頻繁,三境中的物質環境偏向于表達,情境偏向于表達。隨著文人造園的出現和園林活動的頻繁,意境逐漸形成了一種優雅華麗的詩歌。在不同時代審美變化和意識形態變化的影響下,唐宋園林詩歌不斷變化。通過詩歌中物境、情境、意境與園林中生境、畫境、意境的對比,探索園林詩歌的三境特征。從三境入手,研究唐宋詩歌意境流變的物質基礎、哲學思想和社會背景,闡述園林詩歌意境流變的動態變化,分析其原因是兩者的結合偏向于表達。從表象到涵韻,三境界全面涵蓋了詩歌中的形與神。園林詩詞三境與園林元素和內涵密切相關。當代風景園林行業領袖孫曉祥先生對景觀三境論生境、畫境、意境的討論,以及王昌嶺對詩歌格子的討論,可以一一對應,用這三個境界來評價景觀之美,類似于《詩歌格子》中三境詩歌的美。
生境和物境
園林生境是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境界。生境是園林詩歌物境的素材,是詩人筆下的物,也是詩人托物以言志的物化載體。生活具有自然美和生活美的雙重特征。陶潛的《歸來西辭》中木欣欣向榮,春涓涓細流反映了生境的自然美;如果你喜歡親戚,樂琴書可以消除煩惱反映了生活的美。園林生境包括物質空間、生命體和園林活動。山水、建筑、花木、蟲魚、自然氣象中的風雨、霜雪、在園林中游蕩娛樂的人及其生活都是園林生境。
畫境和情境
園林畫境是指園林所表現出的形象美或畫理美。因此,園林生境可以構成畫境。主要原因是園林生境的形式相當畫理,可以入畫。詩情境的原理是一樣的。如果詩情境想要有情境,就要求情境能夠表達情感和意義。情境的情感表達有很多方面,如表達文人的情感興趣、詩畫時尚、儒、釋、道哲學等。
園林意境和詩詞意境
意境來源于形狀,與物體形象形神對比,成為情感,優雅成為境界。朱光潛先生在《詩的意境——情趣與意象》中指出,每首詩的境界都必須有兩個要素:情趣和意象。情趣簡稱情感,意象就是場景。他認為意境是情境交融的產物。
意境是物外之境,表現多樣,情境交融的升華就是其中之一。此外,意境可以是境生象外的延伸,也可以是詩畫的融合,也可以是哲學魅力的表達。無論意境如何延伸,都離不開作者內心要表達的景(物)和情(理)。園林詩歌的意境是情(理)與景(物)混合的產物。這里的景(物)是物境,情(理)是情境。園林意境與園林詩歌意境相通。園林有時直接用匾額和對聯中的詩歌來表達意境。比如拙政園的扇面亭和誰坐軒,借蘇軾的《點江唇》·閑倚胡床:閑倚胡床,余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來點題。孤傲的思想極其適合拙政園的意境。
2.唐宋園林詩歌意境流變
園林詩歌意境的發展,經唐人構創,趨于成熟;宋人研摩,日益精善。隨著物境中物象的更新,情境中情、理的變化。它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當園林詩歌表達場景融合和境外形象的園林藝術理念時,唐朝的寬宏大量和崇高抱負逐漸減弱,宋朝更加重視生活的描述和人性的展示。初唐和盛唐時期的詩歌,表現出雄心壯志。例如,王維的《晦日游大理韋卿城南別業》中的高博物館臨澄波,豁然開朗;淡淡的云天,精致的映墟曲也代表了他的遠大志向。
雖然中唐和晚唐的園林意境可以繼承盛唐的余續,但它們抑郁了幾分鐘,空間意境也沒有盛唐那么寬。比如劉長卿《過橫山顧山人草堂》中的只見山相掩,誰說路尚通;人來千張,犬吠百花。還有《冬尋徐氏別業》中的積雪行深巷,寒山繞故籬,空間感與盛唐豁達有差距。宋代園林詩歌的風格和意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政治不良和詩人的失望主要體現在園林詩歌的悲慘意境中。歐陽修《清平樂》中的門掩日斜人靜,落花愁青苔,詩中流露出悲傷。同樣,晏幾道《浣溪沙》中尋思難值有情人,可憐虛度瑣窗春的寒窗也表現出一種凄美的感覺,這樣的詩在宋詞中并不少見。
宋人另辟蹊徑,在對園林景觀的描寫中加入更多的理性思考和主感,蘊含著更加生活化、人性化的詩意意境。例如,在宋代楊萬里的《初夏午睡》中,梅子留下軟牙,香蕉分組和窗紗;長時間睡覺很無情,閑著看孩子抓柳花描述了梅子、香蕉、孩子、柳花和其他充滿生活吸引力和興趣的東西。并將梅子酸牙、夏日長等事物理性微妙地表現出來,詩歌將這種平靜的生活狀態表現得充滿情趣,淋漓盡致。當然,也有一些浮華奢華的生活詩。比如葛勝仲《點江唇》中的秋晚寒齋,藜床香篆橫霧,閑愁少許,夢逐芭蕉雨。在藜床、香篆、輕霧的幫助下,渲染奢華的生活意境,通過夢中芭蕉雨,給人們留下想象空間。其次,當園林詩歌表達園林詩畫一體化的意境時,宋代園林詩歌比唐代更注重語境空白,給人以想象空間。
園林詩歌詩畫一體意境的表達側重于意境的空間意識。將空靈的園林詩歌轉化為可感知的繪畫實體,將無形賦予有形。用文字描述繪畫,卻能表達花園空間和身體之外的境界。唐代出現了詩畫交融現象。蘇軾評價王維的藝術創作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唐代著名的郊野別墅園是他的圈川別業。別業中山高崗,峰秀池沼,林茂盛。王維和裴迪賦予的園林詩是當時景觀的描繪。王維詩《竹里館》獨坐幽黃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道,明月來照。詩中頗有詩畫一體的意境,幾筆描繪出竹林深處寧靜的建筑景象。王維詩《山居秋夜》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意境清晰空靈,詩畫融為一體。宋代的繪畫風格和文學風格相互融合,為園林詩歌的創作增添了一層崇簡主義的基調。與唐代相比,宋詞簡單典雅,注重留白和寫意。北宋詩人曾公亮的《宿甘露僧舍》要看銀山拍天浪,打開窗戶放進河里。描述甘露寺借景長江,用詞簡潔,意境深遠。不僅如此,宋代園林詩歌直接以書法的形式應用于園林的景觀問題和匾額,起到點題園林景觀、渲染畫境的作用。園林詩歌的畫意更強,場景更強。第三,當園林詩歌表達園林的哲學意義意境時,與唐詩的浪漫表達相比,宋代的意境往往是理性的表達和哲學思維,而唐代的魅力則被削弱。
唐詩傾注并混合了園林的個人情感,但很少對物體本身做出主觀的判斷和推理。宋代詩歌除了描述園林物境外,還多表達對物體的分析和看法,發現規律,在理性的指導下完成詩歌意境的創作。宋代詩人在園林詩歌中對理性的討論甚至超越了審美水平,所以我們可以感覺到宋代詩歌失去了唐代詩歌的魅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更理性和哲學思維。正如錢鐘書所說,唐詩多以豐神韻,宋詩以筋骨思想取勝。
蘇軾詩是宋詩中理趣化意境的代表。他的詩意高妙,經常在對事物的感知中澄清事物。比如《飲湖初晴后雨》用水光晴朗,山色空蒙蒙來描繪西湖的湖光山色恰到好處。如果你想把西湖比作西子,淡妝總是合適的。提出西湖的美不分晴雨,就像西施的美不分濃淡。蘇軾以物外之人的身份分析描繪的景觀,詩歌的意境將西湖之美提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滿江紅·《暮春》中的紅粉暗隨流水,花園漸漸覺清陰密。暗示詩人理性思考園林中春夏交替,表達詩人對時間流逝的感嘆。
隨著歷史的變遷,唐宋園林大多消失在千年的塵土中,但對唐宋園林詩歌的研究讓我們依稀窺見了當年的風貌。詩歌意境的流變,讓我們感受到唐宋先人對園林夢境的精神追求和內在理解的變化。雖然唐宋園林已經消失,但詩歌所承載的園林文化卻傳承至今。對園林詩歌意境的理解,有助于探索園林技術和園林歷史,對當代園林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