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然景觀在城市園林中!
中國的住宅建筑一直是一個集自然景觀和生活空間于一體的環境;古代中國人將自然與人文社會融為一體,成為對建筑環境創造自然偏好的本能追求。
1
隋唐長安是中古時期世界上最宏大的都城。在主要街道兩側,除了排水整齊的明溝外,還種植了現代城市林蔭道等行道樹。當時被稱為槐衙。唐代詩人曾寫過一首詩: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中國古代城市街道非常重視樹木綠化,幾乎已經成為一種傳統。例如,在宋朝,福州太守主持在福州的街道上種植榕樹,使福州成為綠蔭,使福州成為榕樹城的聲譽。事實上,這種由政府組織的綠化行動在中國古代并不局限于城市。早在周代,就有列樹以表道的政策。漢代明文規定,道側列出大匠掌修寺廟、路宿、宮殿、陵園、土木工程、桐梓樹等。下周,雍州刺史在管域內的道路上,每里之間種植一棵裸槐樹。作為路人的花蔭和道路的象征,周文帝認為一州獨爾,當天下同行,于是大力推廣,讓諸州一里種一棵樹,十里種三棵樹,百里種五棵樹。如果我們深入研究古代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國古代對保護自然生態非常謹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明白了不能竭澤而漁的道理。孟子曾經說過:不違農,谷不可勝食;數署不入塌池,魚龜不可勝食;斧斤以時入山,材木不可勝用。生態保護理念明顯包含在這里。
2
中國的住宅建筑一直是將自然景觀與生活空間融為一體的環境。老子說萬物負陰抱陽,沖氣想和成了中國古代空間創造的基本原則。對于住宅建筑來說,陰與陽是包括自然景觀在內的室外空間的代名詞。在進入建筑主入口后,由重重庭院組成的中國傳統住宅也包含了獨屬于房主的世界。山池院或山亭院式住宅是唐代東西北京非常流行的一種典型形式,將自然景觀與住宅建筑融為一體。在房子里,天空、水色、巖石、樹木、花草和竹子都與房主的日常生活、閱讀和休息空間融為一體。這種生活觀念一直影響著明清時期北方四合院住宅和南方有私家花園的士大夫住宅。所謂城市山林,就是在喧鬧的城市里,有一片寧靜的天光水色,林木山石。對于整個城市來說,由于建筑不是很高,街道兩旁的樹木和一排排的住宅庭院聳立著屋頂墻的樹枝,使整個城市覆蓋在大片的綠蔭下,使整個城市充滿活力。
3
古代中國人將自然與人文社會融為一體,在建筑環境的創造上對自然的偏好,成為本能的追求。秦始皇建造了咸陽阿房前殿,北臨渭水,南臨秦嶺。從殿下到南山,表南山之顛為闕,將宮殿建筑與大型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隋代建洛陽城,為寫仿河漢而將洛水貫都,使宮禁的前門緊鄰河道,架起天津橋。城西所建西苑內設龍鱗池,池畔建有16組建筑庭院,每個庭院都被池水環繞,池中心設有仙山瓊閣。風俗渲染下,唐宋洛陽城內園池鼎盛,城東南角大片里坊中山環水環繞,名園云集。宋人李格非詳細描述了《洛陽明園》。
中國人還依托山形水勢建造建筑,使原本低矮的建筑因山勢而雄偉,因水形而奇異。這就是古人所謂的同山同山。為了防御,歐洲中世紀的城堡建在山上。在山巖凸起的地方,陡峭的城墻尖塔矗立在墻上,與自然呈現出鼎足的趨勢。中國古代建筑建在山勢上,主要是為了造景,在原有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增添人文色彩。凡名山大溝修建寺廟,在高山之顛修建房屋,既增添了寺廟的魅力,又為山河增添了色彩。泰山、華山、峨眉山、九華山、龍虎山、武當山等道教圣地,以其陡峭的建筑而聞名,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建在大河大湖附近的樓臺樓閣,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人文匯聚的風景,如長江邊的黃鶴樓、滕王閣;錢塘江邊的六河塔;洞庭湖旁的岳陽樓;黃河旁的灌風樓;滇池旁的大觀樓,都是古今著名的風景。至于深山藏古寺,碧水掩畫樓,是中國古代人極力向往的景觀主題。
4
中國古代的風水觀念和風水是中國巫術理性的典型形式。一方面,風水大師把風水集中在人的現代和來世的命運上,以及家庭的興衰和家庭的吉祥,使風水具有典型的巫術和迷信色彩。另一方面,風水大師匯集了歷代風水大師在建筑環境選址和建筑景觀設計方面的經驗,充分體現了人們不能離開自然的原則。風水師選擇的宅址和墓址多為藏風納氣、樹木繁茂、山環水保、景色宜人的地方。一個好的風水環境是一個極好的自然景觀環境。在這里建房子、建墳墓、建墳墓,都讓世界上的人和謝世的人有一個被自然包圍的人工環境,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境。
由于這些造景思想,中國古代造園在很多方面都得益。許多古典園林都是這種大規模的自然和文化景觀的模仿或縮影。因此,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在中國園林建筑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雖然中國古代人造園的目的不同,但在創造人工自然方面幾乎是一樣的。因此,它也使中國古典園林在世界上具有獨特的地位,也對周邊國家和英國、俄羅斯等國家的園林創作產生了影響,并贏得了世界園林之母(西方人寫的園林史,被稱為《China-the Motherland of Garden》書名)名譽。這些都與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人與自然密切相關。
5
不同觀點
一方面,我們應該保持自然本身的自由狀態,另一方面,我們應該使一切都經過藝術加工和改造,并受到當地的影響
形式約束,產生一種無法完全解決的矛盾。
地方不再是原來的自然,而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環境需要改變的自然。
看過一次的人不想再看了,因為這種雜燴看不到無限,它本身沒有靈魂,每一步都有分散的注意力,也讓人感到無聊。
——黑格爾
黑格爾的觀點反映了一種完全相反的自然觀和藝術觀,這種與自然相關的審美觀念的差異是由中西方如何看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造成的。黑格爾所期待的花園的靈魂是古希臘人認為自然萬物有自己的靈魂,表現出理性秩序和規則思想的新表達。
6
中西文化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住宅建筑和園林藝術上。眾所周知,中世紀歐洲城堡建筑的孤傲。文藝復興時期,別墅建筑在意大利興起,最典型的是維晉寨別墅。這是一座中心構圖的建筑。四個立面有四個相同的大臺階,四個柱廊也有三角形山花。每個立面都是對稱的,中心有一個彎曲的屋頂。在建筑的室內,中央也有一個圓形的中廳,周圍是一般的生活空間。這座中心構圖別墅與文藝復興時期設計的圣彼得大教堂和一些中心構圖城堡展示了同樣的主題,即人是宇宙和自然的主人。人居中心,主宰四方,建筑的性格也是孤傲自大,建筑周圍的自然景觀,似乎被忽視了。即使在這一時期的住宅建筑周圍設置了樹木和花卉,也只是作為從自然環境到人工環境的過渡。人是整個環境和空間的主人。這種高度突出人的中心地位的建筑思想,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的自然觀。
文藝復興以來,特別是17世紀以來,歐洲古典園林建筑的興起,是西方人與自然關系的極好體現。自然被馴化,并被納入人工規則和秩序。園林布局是完全幾何的構圖,植物是精心雕刻的。園林構圖對稱,軸線嚴密,水池和草坪規則方正。宇宙秩序感表現出嚴格規則。花園里有大量的人體雕塑。并使用噴泉、瀑布、水池等,使水體也按照人的意愿,創造出賞心悅目的效果。歐洲古典園林展現了人們對生活享樂的追求。這里沒有天然的東西,所有的花園元素,都充滿了人工興趣,所有的花園景觀,其目的是讓一個人愉快,讓一個人享受,讓一個人感到馴化的自然規則和美麗,從而表現出與中國人完全不同的花園藝術理念。
就在西方古典園林興起的時候,中國古典園林也達到了自己的藝術水平。一般來說,歷史上的中國園林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漢魏時期,中國園林表現為自然主義的真山真水。大面積的自然景觀包含在一個大花園里。公園里有狩獵山林和集錦獵奇的公園,專門用來飼養外夷進獻的奇禽異獸。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一池三山式園林,影響了神仙思想的深遠表現。唐宋時期的園林規模仍然很大。但人工疊造景觀的思想已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長安曲江芙蓉園是人工開挖建造的園林。宋代木梁城外的金明池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自然水景園。水面輪廓也比較規則。宋代疊造的良岳,貝}l以山景為主,特別是集中了大量造型優雅奇偉的獨立石峰,對疊石藝術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成熟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成就最豐富、藝術水平最高的時期。無論是明清江南的私家園林,還是清代的皇家園林,得了很高的造詣。這里自然得到了提煉,運用了比如、呼應、轉折、遷曲、因借、襯托、步移景觀、對景借景等藝術手段。園內建筑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建筑因山水增色、自然景觀、林木花草,因園內建筑而具有活力。經過幾千年的園林和建筑創作,中國古典園林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這也是為什么許多西方人仍然對中國古典園林感興趣,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國古典園林中汲取建筑空間和園林藝術創作的靈感之一。
自20世紀以來,西方人在18世紀和19世紀英國中英自然風景園區的基礎上,逐漸發展了現代景觀建筑。現代景觀建筑,掃除西方文化中對自然的蔑視和征服,努力營造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觀環境。在現代園林和城市景觀中,綠色占據了更重要的地位,山水保持了原有的自然魅力,自然彈性曲線更頻繁、更成熟。自然景觀環境與簡潔明快的現代建筑相得益彰,使一些設計成功的西方現代建筑具有特殊的藝術魅力。近年來,西方逐漸興起的生態建筑和生態景觀建筑,體現了古代東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