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的大智慧——清官古建八大特色
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古建筑經歷了不斷的形成、發展、成熟和演變。中國古建筑的每一棵樹、每一塊磚、每一塊瓦、每一個檁條和每一個椽子都是如此精致。
清官式建筑的8個特點
一、整體布局特征
清代官方建筑的總體布局
1.以尊思想為主導;
2.強調中軸對稱,大殿位于最重要位置,次要殿位于前后陪襯;
3.柱排列整齊,很少采用減柱造;
4.根據斗拱節省定面寬和深度。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官方建筑中柱、斗拱、梁架、屋頂、臺階、人行道、欄桿、墻壁和小木材的基本特征。我想通過建筑,你會發現北方官方建筑的精髓、文化和古老魅力!
二、清官式建筑柱的特點
1.柱徑與柱高有一定比例的變化,唐宋柱徑與柱高的比例為1:8-1:9;
2.清官式大式帶斗拱建筑柱徑與柱高的比例為1:10;
3.清官式小型帶斗架建筑柱徑與柱高的比例為1:11;
4.清代建筑的模數通常采用斗口和檐柱徑兩種,小型無斗拱建筑采用檐柱徑(D)為模數,各部件的尺寸均為D倍數。
三、清官式建筑-斗拱的特點
1.清代斗拱向外挑出,宋清式稱為出跳,清式稱為出踩,斗拱挑出三斗口為一拉架;
2.斗拱的比例比以前縮小,為柱高的1/5或1/6;
3.元代以前,每間補間鋪為1-2朵,明代增至4-6朵,清增至8朵;
4.使用材料時,以材料寬度為斗口;
5.斗拱由斗、拱、昂、方、耍頭等構件組成;
6.每一場斗都由耳、腰三部分組成,官式建筑三者的高度比例為4:2:4,清代官式建筑完全不需要齊心協力;
7.支架是一種與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彎曲矩形木材。由于位置、大小和支架的不同,分為正心支架、正心支架、支架、支架、支架、頭等;
8.清式帶斗拱的建筑,各部位及構件尺寸均以斗口為基本模數;
9.在明清斗拱中,滑金斗拱的結構明顯不同于前代斗拱,主要體現在昂、耍頭等構件與后尾起秤桿的關系上。
四、官方建筑-梁架的特點
1.明清官方建筑的梁架非常細致,都是明建造的;
2.清代官方建筑梁斷面比例為10:8或12:10;
3.梁架與柱榫榫結合,節點幾乎全用瓜柱,駝峰少,隔架科少;
4.直接在檁條上放置一塊板,形成檁條墊;
5.平梁以上,唐以前只立叉手承椽;
6.清代官方建筑的大額支架多為霸王拳,平板支架寬度小于大額支架,呈凸形。大額支架下增加了一個小額支架,有的還在大額支架和小額支架之間增加了一個墊板,合成了大額支架、小額支架、額墊板、平支架;
7.早期建筑無穿插梁,清官式建筑開始使用穿插梁,起到穩定梁架的作用;
8.雀替常用于清代官方建筑的外檐;
9.清朝的椽子比宋朝密。清朝官方建筑有兩種方形和圓形。圓形椽多用于殿式和大型建筑,方形椽多用于小型建筑。圓形椽徑按1.5斗口制定,柱徑3/10制定。
五、官方建筑-屋頂的特點
1.清代屋頂制度仍與以前相同;
2.清代屋頂的瓷磚裝飾與以往不同。以前罕見的琉璃瓦常用于清代官方建筑;
3.清代陽臺的屋頂延伸了正脊的兩端,使山頂的屋頂從正脊的末端向外推出。它被稱為推山。這種做法源于宋代創造的法國兩端增出脊,清代逐漸增加了其曲度;
4.在宋代,休息山頂的兩座山大多與稍間補間鋪,清代向外移出,大致與山墻齊,因此兩座山的三角形部分增大;
5.宋元以兩山為內外間隔,明清官式建筑則空山,用山花板釘住,上雕刻絲帶;
6.清代的正吻從宋代有趣的尾形變成了方形上卷起圓形的硬拙裝飾,宋金元尾比例細長,明清為方形,上端卷起圓螺旋;
7.清代垂脊與正脊相似較小;
8.清垂脊小獸數量增加,且為單數,順序有嚴格規定。
六、臺階、踏道、欄桿的特點
1.階基分為臺基和須彌座,宋代須彌座裝飾華麗,清代須彌座無壺門,束腰變短,蓮瓣肥厚,裝飾多用植物或幾何紋;
2.最常見的踏道是垂帶石踏道,宋元時期,其側面砌成凹象眼,明清為平砌。最隆重的是踏道與御道的結合;
三、清代在御道上雕刻龍鳳、云紋等,稱龍鳳石;
4.清代勾欄有罕見的斗子蜀柱;
5.清代欄板均采用單鉤欄形式,無宋代重臺鉤欄樣式;
6.清代望柱頭變化增加,柱體相對縮短;
7.抱鼓石用于清代欄桿末端,比例較長。
七、清官式建筑墻體的特點
1.清代大型建筑多采用磚墻。民居多采用夯土墻,墻體厚度小,收分小;
2.在墻上,磨磚的對縫非常精致,是前代無法比擬的;
3.在清代硬山墻的側面,一塊雕刻圖案或人物的檐磚嵌入在連檐和拔檐磚之間,作為前代所沒有的柱頭。
八、官方建筑-小木制作的特點
1.小木材主要包括外檐裝飾和內檐裝飾。清代主要指門窗、天花、藻井;
2.清代門簪和門釘都有嚴格的規定,門簪一般為4枚,門釘最高等級為9路9釘,次為縱9橫7,至少縱5橫5;
三、清代官式門全是六抹隔扇門,雕刻華麗;
4.宋代官方建筑很少使用直格窗或波紋格窗。清代官方建筑全文活格窗;
5.天花板是設置在室內梁架下的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