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福建古籍四大特色
1、穩固性
在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情況下,許多山脈和自成一體的水系使福建成為自成一體的社會經濟區。中原建筑文化傳入福建時被封鎖積累。因此,中原傳統建筑文化的一些概念在北方已經非常薄弱,但在福建一直保持著穩定。許多明清建筑在風格和實踐上仍然留下了北方唐宋時期的特點。
建甌光孝寺大雄寶殿
福建傳統民居有三合院、四合院等中原傳統建筑形式,也有排屋、土樓、土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然而,無論民居的形式和風格如何演變,漢族傳統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仍然保持著中軸對稱、庭院組合、木結構承重系統和坡屋頂。
2、鄉土性
福建傳統建筑的地方特色不僅體現在空間布局與當地民俗的一致性上,也體現在當地材料的巧妙應用上,如土壤、木材、石材等。福建是山脈,土壤以紅壤和黃壤為主,是理想的建筑材料。除沿海地區部分民居因粘土不良而使用石墻外,福建大部分傳統民居采用土木結構。以夯土墻為承重結構,建造直徑近100米、高10米以上的方圓土樓,是福建獨一無二的。2008年,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地方材料與民俗、工匠體系、施工工藝、裝飾工藝相結合,形成了福建獨特的木雕、石雕、磚雕等裝飾藝術。
東山關帝廟剪瓷雕
3、多樣性
福建三大方言群,十六種地方話,二十八種地方音。這種由自然環境和歷史移民帶來的文化交流障礙,形成了福建傳統建筑種類繁多、風格各異的基礎。福建傳統村落的布局符合地形,適應氣候條件,或依山傍水,或組合或分散,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景觀效果。福建各地的傳統建筑,從總體規劃、平面布局,到墻面處理、裝飾細節,都表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閩中傳統建筑-入口為高臺基的茂荊
4、融合性
福建文化不是一種封閉的地方文化。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代,它都通過海外交通和各種文化交流,廣泛吸收國內外優秀文化,并將自己的文化傳播到東南亞等國家和臺灣。
從宋元開始,在國內外貿易過程中,外國海商將許多異國建筑帶到福建。鴉片戰爭結束后,福州、廈門成為“五口通商”港口,各種西方建筑紛紛涌入,沿海地區逐漸到達大陸。福建有1500多萬人居住在海外,東南亞國家的建筑形式也將傳播到福建。比如泉州有各種宗教建筑并存的景觀。廈門鼓浪嶼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會”,閩南建筑方言被稱為“五腳基”的街頭騎樓。福建受海外文化影響,福建的民居建筑明顯體現在福建。
黃氏花園,廈門鼓浪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