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必須讓古村落活起來!
浙江省景寧縣英川村,其村史可追溯到元朝,是一個有7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溪水繞村而過,如環如帶,村后一片四季郁郁蔥蔥的古樹林,清翠幽靜。英川村古宅種類繁多,保存完好。古宅的名稱按地理位置命名,如上、下、后村、溪流沿線;有四面墻的顏色,如白粉墻;也有祖先的名字,如上房、三房、四房、六房。
據《英川吳氏宗譜》記載,英川歷史上有六位姓吳的太公,當時屬于四太公,故稱四房。2016年修繕后,改名為四房。自古以來,英川崇文重教,有12個拔貢(貢生)、進士。桅桿,又稱旗桿,是拔貢(貢生)、進士,即豎起桅桿表示贊美和紀念。桅桿看起來像一個高高豎起的錫頂,底座被兩塊石碑夾住固定。到目前為止,還有英川好地方,桅桿十二雙的說法流傳。村里的老人吳恩吾告訴我們,當時四房豎起了桅桿。可見當時四房主人的文化地位和科舉成果。
老人提到四房,都會講散豬——清末宣統時期發生的真實故事。當時四房居住著一位名人吳愛勛,在當地威望很高。英川人多地少,村民以砍柴謀生。很快,周圍的森林幾乎被砍伐,英川后山的古樹很可能會遭殃。吳愛勛決心改變現狀,發布了一份名為《后山禁約》的村規明約,但效果并不明顯。村民們還是偷偷地上山砍,走自己的路。
后來,吳愛勛想出了一個辦法,讓他的家人砍柴,讓村民舉報。當村民們上門時,吳愛勛順勢而為。他在大家面前嚴厲懲罰了他的家人。同時,按照《后山禁約》的規定,他帶頭殺了他的豬,把豬肉分給了村里的每個家庭,每個村民平均得到四兩塊豬肉。從那以后,村里的人知道砍柴要殺豬,還要分給村里的人,再也不去砍柴了。
后來,吳愛勛的名聲也越來越大,他家境富裕,但謙虛善良。他威望很高,要求村民每天早起,不要懶惰。早上5點或6點,他會在村子里閑逛。如果他看到一個家庭的煙囪沒有升起炊煙,他會來檢查,告訴有需要的人如果你家里沒有米飯,帶米升(當時的工具)來找我。據說當時龍慶景三縣的山林發生了什么糾紛,大家都會去四房找吳愛勛解決,來這里調解糾紛,沒有辦法處理。每個人回去后都和顏悅色,也不用再去縣里打官司了。
為了促進農村文化的振興,我們必須讓古村落留下來生活,這樣人們才能看到山、水和鄉愁。近年來,英川鎮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古村落、古宅、古廊橋等歷史建筑,修復古建筑,保持原有的建筑風格和歷史魅力,努力重現古鎮。村民吳國榮告訴我們:古宅修繕后,我們不僅生活舒適,還有更多的游客來這里參觀。”
從豬衛生間到今天美麗的庭院只是美麗鄉村成果的一個縮影,在更高層次上,我們覺得:小城鎮環境綜合改善是改善黨與群眾關系的重要載體,通過改善讓人們看到發展的希望,從而凝聚干部群眾尋求無限的發展力量。
景寧縣以六邊三化三美為契機,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注重保護,特別是古村落的保護和利用。保持懷舊魅力,保持鄉村特色,讓宜居、地方風味的古村落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