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圣地山毛櫸村-孔子第三圣地
山毛櫸村位于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南部,距縣城安文38公里,距仙居縣、縉云壺鎮(zhèn)、東陽千祥鎮(zhèn)35公里。原屬永康孝義鄉(xiāng)。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在這里設立了永仙分防縣丞署,并搬到了金華協(xié)都司,稱金華府八堡山巡防都司。1914年,周永廣請袁軍攻占櫸溪,焚毀縣丞署。1935年,浙江省政府在山毛櫸溪設立了大盤山管理局,次年改建了綏靖市專門,加強對工農(nóng)革命的鎮(zhèn)壓,加強對地方基層政權(quán)的控制。1939年7月,磐安置縣,山毛櫸溪始歸磐安。1949年后,山毛櫸溪初屬高二鄉(xiāng),是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現(xiàn)屬盤峰鄉(xiāng)。被稱為孔子第三圣地的是江南孔子后裔最大的聚居地。村里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清民國時期的古民居和婺州的山地風格。這里優(yōu)雅的山水自然景觀和孔氏家廟等文化景觀構(gòu)成了集古屋、古巷、古井、古樹、古風、古韻于一體的古村落。
世界上有無數(shù)的孔廟,但真正的孔廟,一般我們只知道山東曲阜和浙江衢州,事實上,現(xiàn)在還有一個被國家認可,這被描述為磐安山毛櫸溪孔廟。
山毛櫸村位于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南部,原名桂川莊,村以溪名。山毛櫸溪,又稱桂川,在重疊的群山上奔流而下,剖竹穿林,注玉跳珠,沿河修建公路,沿河分布居民住宅,初月橋橫,岸上連接新樓。村西有大路水庫和電站,村北有金鐘山,南有來龍山。村口新建石橋,橋上建房,一端與門樓相連,另一端與墻壁相連。墻壁干凈優(yōu)雅。
村內(nèi)古民居建筑特色明顯,多為清、民國代建筑,婺州山風。其中,20個具有保護價值的卵石墻是獨一無二的。從古村落的整體風格到單一的住宅,它展示了一個完整的綜合文化體系,主要包括孔氏寺廟、九思堂、善祠堂等。孔氏家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氏家廟的歌舞臺別具一格。舞臺呈方形,長寬4.60米,牛腿構(gòu)件雕封神榜人物故事,雕工精細。戲臺檐柱刻有對聯(lián):三字經(jīng)人物備考,一夜話今古奇觀。舞臺正上方有歌舞臺字樣,記錄了孔氏家廟的繁華。
山毛櫸村的核心景點是孔廟位于村中心,朝南朝北,呈長方形,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廟有門樓、舞臺、前廳、后廳和前后兩個天井。大廳里有所有的木結(jié)構(gòu),有84根木柱。大廳里掛著一塊金色的牌匾,上面有一塊龍雕刻在明亮的橫梁上。除了皇帝,龍只能雕刻在孔廟里。
后堂提供的孔子像面容不同于通常使用的吳道子畫像,是基于唐玄宗李隆基崇拜他為文宣王時的畫像。祭臺前兩根柱子上有一對對聯(lián):脈有真?zhèn)髂嵘剑l(fā)祥燕山美麗,支無異派泗水源深桂水長流。尼山、泗水都是曲阜的風景,而桂水、燕山則是指山毛櫸溪的風景,從而指出山毛櫸溪寺與曲阜寺的傳承關(guān)系。孔端鞠墓與家廟隔水相望,旁立石碑記載南遷的原因及其生平事跡。最神奇的是,墓旁有一棵需要幾個人合抱的柏樹。據(jù)說這棵樹是從曲阜移栽的,樹齡880多年,依然郁郁蔥蔥,遮蔭后人。
過去,山毛櫸不在乎,游客也不多。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逐漸為人所熟知。山毛櫸村的美應該慢慢品嘗和理解。山毛櫸村有七山八景,如燕尖松雪、巖橋春水、龍山書店等。每個景點的祖先都有詩歌。山毛櫸溪就像一罐儲存了百年的老酒,也像一種收藏多年的普洱茶。它芳香而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