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洗馬林鎮——歷史的味道
洗馬林村建于唐代。因為村里人多,早就叫萬家村,后來改名為古長郡。后來因為西北山上長滿了蕁麻草,明洪武兩年(1369年)村名改名為蕁麻嶺村。明宣德建城十年(1435年),高三尺,方四里五十三步,南有承恩門,西有觀瀾門。后來因為明皇帝朱厚照來這里視察,得名洗馬林。
據說,在正德皇帝朱厚照年間(1491-1521)的一個夏天,皇帝朱厚照來到這里觀察邊墻邊界,前往城西水泉。他又熱又累,感到困倦。他命令下馬休息。隨從接馬下泉洗飲。龍駒洗完飲料后,感覺很清爽。他抬起頭喊道。厚照一見鐘情地問:這里在哪里?隨從答:在萬家村西北和蕁麻嶺下,厚照說:在這里叫洗馬林。從那時起,它被命名為洗馬林。
現在洗馬林鎮只有玉皇閣。清朝至民國時期,曾是萬全區西部集貿中心。今天的洗馬林依然散發著深沉的魅力,融入了人們的步伐……
洗馬林有30座大大小小的寺廟。據《道光甲午年縣志》記載,玉皇亭、地藏寺、關帝寺、城隍廟、觀音寺、靈官寺、三賢寺、白衣寺等8座寺廟僅在順治18年(公元1661年)修復。不幸的是,這些古寺大多被破壞了,只有一個玉皇亭仍然獨自等待在古鎮的中央,儲存了數千年的佛經。
當地老人給我講了一個關于玉皇閣內佛教藏經的傳奇故事。盛夏的夜晚,洗馬林東大禪寺一片寂靜,院內松柏參天,亭臺樓閣相映成趣,整個古剎在明媚的月光下更顯高聳參差。突然,一陣甜美的馬鈴聲驚醒了睡著的僧侶們。他們跑出來看,院子里堆滿了32盒佛教藏經,卻沒有馬。拿著燈四處尋找,不小心發現韋陀小殿里的韋陀佛全身大汗淋漓。有一段時間,僧侶們驚呆了,迅速跪在韋陀身上,主持人淚流滿面地興奮地說:佛陀有眼睛,派韋陀佛回到經典,今晚我們不休息,分開準備,明天干燥經典數量……”
這個傳說在洗馬林流傳了幾百年,至今仍被街頭巷尾一臉嚴肅的老人津津樂道。東大禪寺拆除時,這些佛經移存玉皇閣,每年農歷六月六日晾經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鎮以創建文明生態村為契機,一方面營造和諧、文明、互愛的養老社會氛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農村紅白理事會,制定了簡化葬禮的有關規定,消除迷信、葬禮安排,有效改變習俗;同時,縣殯儀館和鎮民政辦公室領導,完善鎮殯葬服務體系質量建設,消除喪葬浪費和比較,實現鎮火化率100%。
鎮倡導的簡單葬禮、厚葬禮措施從根本上得到了群眾的支持。村民們承認,葬禮是否盛大與孝道和不孝沒有直接關系。與其在親人死后做大事,不如把錢花在親人生前,讓親人生活幸福,也符合中國傳統孝道。
萬全區洗馬林鎮始終把關愛女孩行動作為婚育活動的延伸,積極創新載體,完善工作機制,以家庭為單位,通過開展五家活動,營造全鎮關愛女孩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