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泉古村,煥發著新的活力
靈泉古村落以其與詩經的聯系而聞名。《詩經》中描述古代祖先田園生活的詩歌大多與這個古村落有關。比如《詩經七月》:四月秀,五月鳴,七月流火,八月蘆葦。尹其雷,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不敢還,振振君子。
其中,靈泉位于南山之陽,位于陜西省合陽縣洽川國家風景名勝區與福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之間。靈泉古村落的文化歷史研究表明,《詩經》的古語言和音樂舞蹈基因仍然保留在這里。隨著時間的推移,靈泉古村落在漫長的歲月磨礪中得以保存,這使得今天的人們能夠從磚瓦中找到建筑藝術的瑰寶。
一路上,在離福山以東5公里的靈泉,石牌坊上的更上一層四個字氣勢磅礴。明清時期,傳統庭院的門樓、墻壁和側壁都非常精致;木雕、磚雕、石雕、門窗基石技藝精湛;到處都可以看到鼓石、馬石、石門墩和馬樁。
回顧過去,簡單的古房子滋養了祖先的深厚感情。這里獨特的古典民居風格,總是讓人們感到快樂,讓你的心產生一種美麗而神圣的感覺。古村落有壯觀的亭臺樓閣,叢林谷,美麗、宏偉、宜居、適中、簡單、莊嚴。古人設計房屋重選址,村莊必須位于風水的好位置。
靈泉因其古城而聞名。它建于康熙37年。雖然歷經百年滄桑,但保存完好。注意觀察,渭北版三合院注重風水,散落有致,氣勢恢宏,環境宜人,空氣清新,讓人心曠神怡。
代代相傳的古村落管理者,繼承了保存古村落的傳統。比如創造門洞序幕的石碑至今保留在甕城墻上:忠義參天地,統一扶漢。據說這座建于嘉慶年的三義廟以供奉劉、關、張神像命名,石獅造型、太極圖、八卦圖、石板圖栩栩如生。另一座清代建筑是三義廟斜對面的大房子,房子上雕刻著整齊的明柱和梁頭木雕龍頭。村里的黨氏祠堂,屋檐高聳,屋檐懸柱低重,兩個廂房結構嚴整,讓人覺得自然合一,回歸自然。
靈泉人更注重建筑質量,因為它位于黃河沿岸的南北中心。據說后巷道現有的門房在瓦房(指屋頂鋪泥瓦)的時候,工匠一天只瓦了半個房間。主人覺得招待不周,速度太慢,就對工匠熱情款待。結果第二天瓦就少了。當主人不解地問工匠時,他回答說:人們被要求踩在瓦房上,或者用滾谷坨坨(扁圓石碾子)滾下瓦溝。在過去的一百年里,這扇門的屋頂仍然沒有漏雨。可見,靈泉人受西周文化影響,注重房屋建筑的堅固性、實用性和觀賞性。
在靈泉村,精致的金錢套梅花格襯托出更加輝煌華麗的腰房。蘭桂齊芳的浮雕裝飾了上房的藝術感。雕刻懸柱的附帶木質建筑,使建筑對稱有序,巧妙的磚獸裝飾著庭院。
支持古建筑的是強大的經濟實力。從合陽縣志可以看出,全國靈泉只有90多個商號;作為秦晉豫第一財東村,靈泉聚集了許多富家大亨。他們的房子是連接的,遍布巷道和村莊,享受著快樂的驛站。不幸的是,大多數房屋在戰爭時代衰落,只有許多共同的門樓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在靈泉古村落,除了門墩石、老門、青石護欄的消失外,還有一個完整的老井、寺廟等,許多古民居仍然保著原來的樣子。人們不禁嘆息,不能盲目地拆除舊建筑。否則,當舊城改造完成時,就是古村落民居消失的日子。能否采取一些補償措施,使古民居既有文化建筑的多樣性,又有文化品味的優雅和文化風格的獨特性?
在生態文明的新時代,以繼承古建筑文化,改善生活環境為主題的陜西農村建筑文化遺產交流會議在合陽討論了這把劍。專家學者提出了美麗的農村住房應該建成什么樣子的重要命題。面對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生活在白瓷磚的現代住宅,陜西的一些村莊開始探索外觀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內部更加方便實用的新住宅建設。
兩年前,靈泉村傳統風格的新房由慈善基金會資助,村民籌集了300多萬元,改變了城堡的世界。藍磚白灰色的清水墻、明清風格的人字梁、遵循老房子特色的屋頂脊磚雕刻令人耳目一新。
站在新建的新房子前,靈泉新村的黨樹森老人高興地說:新房子的三合院保留了靈泉村古房子的風格,內部設計符合現代人的要求,既實惠又實用。靈泉村位于黃土高原腹地,于今年6月正式列入中國傳統村名單,共有25名村民成為黨樹森等新住宅建設的受益者。
村民們的感受印證了設計師們的良苦用心。靈泉村新民居整體布局追求田園風格,方便農民在住宅周圍種花種菜,經營農家樂等。外觀繼承了陜西關中地區明清建筑的坡屋頂風格,采用了龍頭、屋脊、影子墻等磚雕,回應了村民們對老房子的懷念。室內布局主要滿足村民實際生活功能的需要,整合現代生活功能和明清建筑風格,有利于傳統村莊的保護。
漫步在靈泉古屋新村,是詩經故里塑造的精品。一處一戶,讓您享受景區后花園的寧靜與淳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