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古鎮—感受歷史文化的好去處
龍鳳古鎮,位于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在遂寧文化旅游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龍鳳古鎮這片土地下沉睡的古老文明又一次奇跡般“復活”。龍鳳古鎮旅游區位于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以南,東臨涪江,與大白塔村接壤,南臨永石橋村,西臨張德橋村,北邊與天星壩村和張飛梁村接壤,隸屬南強鎮龍鳳村境內,總占地面積約為148.22公頃。
在遂寧文化旅游迅速崛起的背景下,龍鳳這片土地下沉睡的古老文明又一次奇跡“復活”。近年來,遂寧提出“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的戰略目標,作為統籌城鄉發展試點區的船山,啟動了龍鳳古鎮項目建設。
龍鳳古鎮依托自然生態的景觀環境和沉積千年的文化底蘊,以古西漢妙莊王城“一座千年的興寧古都、一段永恒的龍鳳良緣、一個美麗的妙善傳奇、一方吉祥的觀音圣地”為文化脈絡,突出古鎮“自在閑適、安逸和諧、喜慶吉祥”的內涵,全力打造“中國觀音文化之鄉”吉祥祈福圣地,成為遂寧首個國家4A級特色旅游古鎮景區。
龍鳳古鎮古建筑集中,很有悠閑的韻味。古鎮陰陽兩重天:周五至周日,人頭攢動,熙來攘往,燈紅酒綠,很是鬧熱;周一至周四,人煙稀少,商鋪大多閉門歇業。特別是晚上,街燈不開,人影瞳瞳,形如鬼城。好處是清凈無擾,適合閑游發呆的獨處。
古鎮的歷史文化:
(一)龍鳳由來
根據古老的歷史傳說,龍鳳場的前身是金馬場。明代時期一場大火燒光了金馬場的整條街道,失火后古人地理學家和民間人士說按金、木、水、火、土來看,金是火,馬要走,所以此場要修到東南方向的一片開闊空地。根據地形看似一條龍,向東看有一個鳳凰地形。
龍頭朝著北方,故修建街道像龍的場鎮,取名龍鳳場。龍頭向北,老電廠發電房,龍頭上天生著古老的兩根大皂角樹,是龍角向天,龍身北到南街上至高碑到九領崗,九山構成龍身龍尾。鳳凰身子地形中心,是小白塔電廠,歷史上的老官山中心。鳳凰朝東方涪江河水,鳳凰頭下有古老的黃角樹,有古老的石洞子7—8個,每個洞10—20平方米,全年鳳凰泉泉水不斷下流,即使天旱時也會源源不斷,令人嘆為觀止。
(二)觀音文化
相傳在遠古時代,四川遂寧涪江流域一帶有一北厥國,國王名妙莊王。王后伯牙氏生有三公主,妙清、妙音和妙善。相傳妙善出生在龍鳳場所在地,出生時天樂齊鳴,霞光萬丈,異香滿堂,妙善小時候經常在龍鳳場嬉戲玩耍。當地人們常用游龍戲鳳贊美妙善,即妙善是鳳,其出生地是龍。觀音菩薩三姐妹,同鍋吃飯各修行,大姐妙清修在靈泉寺,二姐妙音修在廣德寺,唯有三姐妙善修得遠,修在南海普陀山。
(三)古商鎮文化
明清時期,曾是商貿重鎮,具有一定的古商城歷史積淀。建設了明清雕刻建筑風格的三宮兩廟、古塔小白塔、涪江河水碼頭等建筑,是交通發達、四方商家往來、佛教往來、經濟繁榮的古鄉鎮。
(四)民俗文化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端陽節)這天,家家懸掛艾蒿、菖蒲于門,中午吃粽子、包子、皮蛋、鹽蛋、飲雄黃酒。米船幫會在龍鳳場舉行一年一度的劃龍舟比賽,投鴨子于江心,龍舟上競渡者跳入水中紛紛爭搶,得者有獎。規模宏大,場面熱鬧,深受群眾喜愛。建國后,仍保留了吃粽子、包子、皮蛋、鹽蛋的習俗;有的人家仍掛艾蒿、草蒲;龍舟競渡則偶爾舉行,有時改成游泳比賽。
船山區為龍舞之鄉,船山龍舞產生于清代,流傳于遂寧船山區及周邊市縣,并且融入了民間音樂、民族舞蹈、戲劇的元素,表現形式豐富,獨樹一臶,具有南龍(桃子龍、板凳龍)、北獅(舞獅)、東船(旱船)、西鼓(腰鼓、大鼓)的特色。每年市內的各種大型慶祝活動,人們總會敲響歡樂的大鼓,舞起騰空的彩龍,劃動吉祥的旱船,舞出祥和歡樂,深受群眾喜愛。2000年,國家文化部授予船山區“中國龍舞之鄉”稱號。
(五)大躍進文化
1958年,遂寧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成立了56個人民公社,其中在龍鳳鄉成立了龍鳳人民公社。大躍進時期,更名為躍進人民公社,建成具有典型蘇聯建筑風格的龍鳳水電站,學習蘇聯先進的水電站技術方法,并在龍鳳場鎮書寫張貼標語。至今,龍鳳古鎮旅游區仍保留著為人民服務”標語的房屋和蘇式建筑風格的龍鳳水電站。
以“中國觀音文化之鄉”的思想領域貫穿整個景觀設計,遠景設計院引用水的靈動性貫穿整個古鎮增加項目的活力,運用蓮池、風翼、石刻、照壁等景觀雕塑打造出與廣德寺、靈泉寺差異化的觀音文化主題內容,實現游古剎,宿古鎮,拾良緣,憶衷腸,修禪意,洗凈鉛華,褪得泰然的龍鳳古鎮。
通過區域景觀與龍鳳古鎮的民俗特色來創造項目的獨特性,以形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打造與一期銜接的龍鳳文化為景觀主題元素,豎立獨特而有文脈底蘊的觀音文化古鎮以風水吉祥、古都休閑、觀音朝拜三大品牌,全力打造一個集文化體驗、休閑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內外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