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浙江保護古村落
和許多山村一樣,幾年前,大多數沙灘村的年輕人外出工作,村里只有老人和孩子。但現在,沙灘村每年接待3萬多名游客,收入超過300萬元。沙灘村的變化得益于浙江省黨委和省政府2012年在全省開展的歷史文化村的保護和利用。
三年前,黃巖區聘請同濟大學教授擔任古村落建設專家團隊,參與整個村莊的保護和利用。沒有大規模的拆遷和建設,也沒有貪婪的海洋。專家、村民和工匠利用村莊的原始資源有機更新廢棄建筑,流通和激活凝聚在古建筑中的農村文明基因。
修復后的海灘村已經成為一個保留古老記憶的藝術村。經過立面改造、內部修復、新功能植入和景觀環境布局,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建成的鄉鎮公共住宅、糧倉和獸醫站已成為B&B、酒店和茶館。海灘村的變化是浙江歷史文化村保護利用的縮影。
古村落被稱為農村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活化石和博物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據統計,浙江有176個古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僅次于云南和貴州。浙江省農業辦公室等部門確認的歷史文化村落有1237個。
根據浙江農林大學教授王景新所在團隊的調查,浙江歷史文化村有4357質文化遺產,其中國家文物375件。早在2003年,浙江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時,就將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利用納入其中。在此基礎上,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決定保護和利用全省歷史文化村落。這也使浙江成為全國第一個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村落的省份。
截至目前,浙江已啟動保護利用172個重點村和868個一般村,投資30多億元修復1萬多棟古建筑和212公里古道,拆除與古村落風格沖突的違法建筑32萬多平方米。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趙華勤表示:有效遏制了浙江省古村落衰落、古建筑數量減少、傳統特色消亡的嚴峻趨勢。
浙江開展的古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再現了鄉村美景。
見物、見人、見生活
為避免歷史文化村保護千村一面,早在歷史文化村保護利用之初,浙江就出臺了專項意見,將歷史文化村分為古建筑村、自然生態村、民俗村等多種類型,要求因地制宜,根據不同村莊的特點和類型,在充分展示村莊個性的同時,采取不同的保護利用方式,使每個古村落都有自己的特色。
臺州市黃巖區潮濟村位于永寧江上游,曾是黃巖歷史上西部山區的重要水路城鎮和重要商業港口。2013年,潮濟村開始修復和保護工作。當地政府以修舊為理念,對舊街立面進行了改造和修復,改造了基礎設施和建筑的內部使用功能,以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
2014年底,潮濟老街重新開業。老街兩側的大部分房屋都是商業和住宅的結合,街道是商店。在這里,60歲的蔡莫杰重新獲得了他的技能,賣掉了棕色的棚床;屠文軍開了一家老屠漆店,沿街設立了烏米麻、彈棉、雕刻等特色店。走在潮濟老街,村民與游客和諧相處,古村落文化與現代貿易互動發展,潮濟村再現了過去的繁榮。
古村落最大的魅力在于穿越時空所傳達的文化氛圍。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所所長黃子說,傳統村落是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雙重遺產,具有物質和人文的雙重形式,失去了原住民及其生產生活方式,傳統村落失去了靈魂。村民是村莊的主體,文化是村莊的靈魂,歷史文化村莊的‘生活保護’,看到事物、人和生活。
改變的是時代,是功能,不變的是內在的‘靈魂’
利用歷史文化內涵和地方傳統特色,發展休閑旅游,推動旅游紀念品、地方特色農副產品、農舍餐飲、B&B等一系列衍生產業,在保護利用中不斷培育村莊產業經濟,是浙江保護利用古村落的重要經驗。
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是南宋后期建造的江南古村落。村里有一個保存相對完好的徽派建筑。由于生活不便,村民們逐漸搬出了幾代人居住的老房子,深澳村成為了一個空心村。
隨著歷史建筑的搶救和維護,深澳村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追求鄉愁的游客層出不窮。幾年來,閑置的老房子變成了咖啡館,古建筑開設了特色B&B。
松陽縣位于甌江上游,位于浙南山區,建于東漢。中國有100多個傳統村落,其中50個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單。隨著浙江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的發展,松陽縣的古建筑、優雅的生態環境和簡單的村莊習俗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據了解,2015年,有200萬游客前往松陽縣。
松陽縣旅游委員會主任徐明標說:松陽B&B最大的特點是生長在古村落。,將原始傳統的鄉村自然生活寄托在鄉村B&B,改變了時代和功能,改變了古村落的內在靈魂。(文章來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