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胤: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分類發展之道
在鄉村游的熱潮中,有著鮮明色彩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正在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們中的多數仍靜臥在高山、密林、海邊、戈壁,等待一場未知的蛻變。是被推入商業化的大潮中搏擊風雨,還是在保護的屋檐下繼續喘息?有太多的前車之鑒,也有太多新奇的創意,需要它們謹慎地思索、勇敢地選擇,并付諸實踐。
現實選擇:變亦不變?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對于很多現代人來說,躲避喧囂的人群,尋一處世外桃源,旅居幾日,是一件奢侈的事。
我們向往的桃花源,生機勃勃、古樸純真、恬淡自然、富足祥和。那里與世無爭,卻不與世隔絕,能夠撫慰我們疲憊的身心,也能給我們提供舒適的所在。我們悄然來去,它安之若素,不為所動。但桃花源難覓,正如許多專家和游客理想中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心向往之,但尚需求索。
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抹絢爛的色彩。它歷千年風霜,在我國各地極具民族特色和歷史文化的古老村寨中默默傳承。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們對休閑旅游和文化消費的需求逐年增大,這些隱匿了千百年的村寨,憑借保存完好的鄉土建筑、與自然相協調的村寨環境、濃郁迷人的民族風情,在鄉村旅游的熱潮中嶄露頭角,成為稀缺的旅游資源。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既是發展資源同時又是保護對象。它們多位于邊遠地區,經濟落后,貧困問題突出。由于缺乏保護,在現代化、工業化的沖擊下,村寨的民族特色和文化正急速消失。旅游脫貧、旅游扶貧已經成為很多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舉措。
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古村在被推入旅游市場后,憑借良好的資源引得游客蜂擁而至,在改善當地人的生活的同時,也極大地沖擊著當地人的內心秩序。在商業利益面前,很多鄉規民約被打破、民風民俗被惡俗化。有的游客評價自己的旅游體驗是“處處陷阱、步步驚心”。
面對村中岌岌可危的文化遺產和民族文化,以及急需改善生活的村民,是任由村寨衰敗下去,還是冒著可能會過度商業化的風險,積極尋求諸如旅游開發這樣的改變?這是很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面臨的現實選擇。
互相妥協:尋找最佳平衡點
“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讓那些岌岌可危的文化遺產找回應有的價值,實現生命的延續,這是許多關注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人的共同心愿。
在發展村寨旅游過程中,我們還常常面臨保護文化和發展商業之間的平衡問題——要么商業過強,以至于影響到村民的主體地位,要么退行到流量不足,以至于難以支付保護成本。而要維持住這個平衡狀態,既需要管理部門的高度協調能力,也需要村民們對文化遺產價值的普遍認可。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常常希望達到三個目標:把老房子留下來、把當地的村民留下來、省錢。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民居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存狀態、審美情趣和文化特色,留下它們才能留下一個民族的歷史;村民是村寨的主人,失去主人的村寨也就喪失了生機和活力;資金問題對于很多貧困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來說是必然要考慮的一個難題。
三個目標都很重要,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又很難做到“三全其美”。如果想達到前兩個目標留房又留人,那么投資商的利潤空間就會被壓縮,國家勢必要補貼巨額資金來修繕和維護老房子,補貼村民以鼓勵他們繼續在老房子里居住,同時還需設法提高村民收入,讓他們不再外出打工,這就難以做到省錢。但如果國家把這些維護成本部分或者全部轉嫁給投資商,那就很可能造成過度商業化,甚至出現開發商把村民全部被遷走的情況。最糟的就是老房子留不住。村民為了更好的生活質量,自發地把老房子拆掉,換成混凝土房子,造成難以挽回的局面。
三個目標全部實現很難,簡單地舍棄某一個也很難,這就要求各方在實現這三個目標的過程中學會互相妥協,找到平衡點。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旅游在我國還處于初級的探索階段,政府、開發商和村民都沒有太多成功經驗。在探索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積累好的經驗,也很可能會出錯、走彎路。政府部門要起到引導作用,在允許投資人進行商業開發的同時,也要告訴他們哪些是不能碰的。大家應該合力探索的是怎么運用“經濟杠桿”來實現這三個目標的平衡,而不是簡單的下一個“不允許”的命令。比如,政府可以定制諸如“開發商保護哪些遺產,就可以享受哪些優惠政策”之類的措施。
分類發展:點燃希望留出退路
基于這個現實,我建議一些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商業發展初期,對于老房子采取分類保護和開發的模式。
假如一個少數民族村寨有100棟老房子,我們可以選取10棟歷史和文化價值高、極具民族特色的老房子作為樣本,完整地保留下來。村里可以通過補償或置換宅基地的形式,讓房主在老房片區外另建新房。再選取10棟歷史和文化價值相對不太高的老房子,進行商業開發。
和創意改造。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積極學習和借鑒以往的成功經驗,從而降低試錯成本,并且要盡可能保留老房子的外觀特色。剩下的80棟老房子采取低成本維護的方式,即對老房子進行基本的現代水電改造,由政府每月付給村民一定的維護費用,鼓勵村民在老房子里生活。
10棟樣本房子是這個村莊發展旅游不能碰觸的底線,也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自身歷史文化最后的“自留地”。80棟老房子只是一種緩沖的保護方式。那10棟進行商業開發的老房子才是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未來和希望。當然,10、10、80不是通用的比例,我們可以根據村寨的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我認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蕭條的真實原因是,村寨里的文化遺產日漸脫離生活,特別是和現代生活越來越遠,從而讓人產生疏離感。我們進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開發和保護,需要找到傳統和現代的橋梁。這需要專家、學者、建筑師、設計師等人才的創意,而創意是有風險和難度的。這10棟進行商業開發的老房子就是“創意工場”。它們可以變身為傳統文化博物館、整潔的村民中心、有情調的茶館、咖啡館、手工藝品店,也可以變身為極具地方特色的民宿。我們的總原則是要在傳統和現代之間找到結合點,讓兩者之間產生化學作用。
如果這10棟房子成功,就會如星星之火,點亮其余的80棟老房子的未來。如果失敗,也不會動搖村寨的根本。
實踐之路:“禾倉之家”的星星之火
“禾倉之家”民宿項目,是我們近期在貴州黔東南州黎平縣的侗族村寨黃崗村點燃的星星之火。這個項目是由侗族的糧倉——禾倉改建的。為了防火和防鼠,侗族人習慣在水塘上搭建起一個個禾倉來儲存糧食。久而久之,禾倉成為一個極具侗族特色的文化景觀。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黃崗村的一些禾倉被棄用。于是,我們選擇了3個廢棄的禾倉進行改造。其中,兩個小的禾倉改成民宿,一個大的禾倉改為活動中心。我們保留了禾倉原有的外觀,并在外面掛滿了金燦燦的稻穗。現代化的家居和布局讓室內溫馨而舒適。我們在朝向開闊的一面墻上安裝了大玻璃窗。透過玻璃窗可以看到黃崗村的美景。我們還把一棟民居改造成一棟富有格調的小別墅。同樣是外觀沒有變化,同樣是室內進行了現代化的裝修,同樣是在墻上安裝大玻璃窗。人們在這棟小別墅里,可以俯瞰整個黃岡村。
我們之所以做這些改造,是想給當地村民傳達一個信號:老房子可以進行這樣既保留傳統風韻又滿足現代生活的改造。但同時,我們也在不斷提醒自己,要非常謹慎地進行改造。質量越高的老房子,干預程度要越小。文化遺產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改錯,是沒有辦法還原的。
“禾倉之家”建好后,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村民的認可。黎平縣政府之后開始策劃一系列針對黃崗村的活動,并且從縣財政撥出一部分資金進行支持。
這件事也讓我們認識到,一家民宿最大的成功不是可以掙到錢,而是可以制造希望。有了希望,才能匯聚各方力量,朝著一個方向努力。有了共同的方向,我們的桃花源般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夢或許某一天真能實現。(撰文/羅德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