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搶修多年歷史的唐昌首鎮復活了
修好的老街。
修復前的老街。
柳溪擔山腳下,柳溪江畔,曾在斑駁歲月中失色的千年古鎮復活。
經過五年的搶救修復,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改善的東風的幫助下,臨安河橋鎮河橋古街的古韻、古風、古貌正在逐一再現。炎熱的夏天不能阻止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去看唐昌第一鎮的新面孔。人們想在古街的深巷里遇到丁香女孩拿著油紙傘。
保護性搶修,再現唐昌首鎮風采
河橋古鎮位于蒲溪、昌南溪、昌化溪三溪交匯處。古鎮上留下的一條千米長的古街和一座籠罩著江南水韻的徽派建筑,會讓你恍惚完成時空穿越,帶你進入戴望舒的雨巷。文物專家也驚嘆:河橋古街的魅力很少保存完好。
據《昌化縣志》記載,唐垂拱兩年(686),昌化設縣,河橋同時設鎮,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過去的河橋堪稱昌化最大的城鎮,繁華景象遠勝縣治。唐昌一千年,地貫徽杭浙皖;首鎮200里,水通富春錢塘對聯總結了河橋的地域優勢和悠久歷史。河橋憑借三溪的水路優勢,被譽為唐昌首鎮。老店號、老民居、老巷子、老城門、太平溝、古碼頭保存在古街上……見證了唐昌首鎮車馬喧騰、船舟齊聚的舊時光。
經過幾千年的風霜,特別是抗日戰爭的洗禮,古街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一些建筑也消失了。2012年10月,為了再現唐昌首鎮的風采,打造浙西旅游度假區核心區,河橋鎮政府借助三改一拆拆除了影響古鎮風貌的10多家加工店和600多平方米的非法鋼棚……同時出資收購部分老民居,對古街進行保護性搶修。
通過初步調查,有972條古街需要修復。其中大手術152個,一般手術311個,小手術509個。而且大部分的手術都需要手工維護。為了實現復古的現實和完美,河橋鎮相關人員三到亳州,五到徽州,參觀學習,邀請200多名熟練工匠參與新昌、淳安、安徽等地的古街修復。
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能工匠各展才華
1000多個日日夜夜,50多名木匠、90多名泥瓦匠、40多名油漆工和16名書畫家在柳溪河畔展示了自己的技能和合作。船運碼頭、錢莊、石板路、太平溝、柯老相寺等一批遺跡、歷史悠久、古民居在他們手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胡氏宗祠位于河橋上街,占地數千平方米。高門檻,大天井,青石墩,北朝南,深邃威嚴。祠堂內的雕梁畫棟雖然整體結構保存完好,但損壞較大。在檢修正廳上方的長條案桌時,木匠鄭志林發現正面的滑包沿板不見了。雖然物體很小,但沒有這種滑動裝飾,這張長桌子就不完整,也不漂亮。鄭師傅一次又一次地向老胡的后人請教,但由于年代久遠,一直沒有答案。當大家都不知所措的時候,一位大叔提醒大家,胡氏家族早年從績溪遷入,績溪的胡氏祠堂里可能有類似的桌子。鄭師傅覺得有道理,興沖沖地趕到200公里外的績溪。果然,在績溪的胡氏祠堂里,同樣的位置也有同樣的桌子,大小和河橋老街一模一樣。回來后,鄭師傅依然取材精雕細刻,使這張幾百年前的桌子恢復了。
在古代,河橋因水路而興起。早年,船港和步行道鋪有長約3米、寬50厘米、厚40厘米的青條石。每塊石頭從幾百斤到噸不等。解放后,陸進水退,沿街碼頭隨著水路蕭條逐漸被遺棄,船埠頭上的青條石消失,很少。根據維護要求,港口和步行道必須用原色、原材料、原規格的石材修復,不能借助機械切割,必須手工完成,這是對石匠工藝的嚴峻考驗。
我們只能用經驗和眼力慢慢打磨。我們應該整潔,不能走樣,否則我們不能接縫。持錘50多年的老石匠陳根法說。五年來,陳師傅和他的伙伴們在冬錘和夏鑿中磨掉了幾層皮。
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文風情小鎮
河橋除了精心修復古街外,還投資建設休閑廣場、步道、旅游接待中心等,注入旅游形式,呼應唐昌首鎮和湍流溫泉,成為浙江西部旅游度假村的黃金節點。
特別是今年以來,河橋鎮利用小城鎮環境綜合改善的東風,裝飾浦西沿岸,再現古道商業港口和水云河橋的獨特魅力;同時,在老街周圍修建綠道,實施強弱電改造和立面改造。成立非法建筑檢查小組,控制重要節點的建筑風格,鐵腕調查處罰新的非法建筑。
結合旅游業的發展,河橋還挖掘提煉了柳溪街精品街區、昌文線特色街區、河橋老街歷史街區的建筑文化特色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