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村-建筑一磚一瓦
龍頭古村位于廣州花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講述了古村落的滄桑和耕讀傳家傳統的故事。事實上,古村落的故事并沒有結束。如果陳家祠是一棟建筑的極致,那么龍頭村就以保存完好的建筑群和歷史村落格局而聞名。
建筑特色:村面祠堂宏偉,水磨青磚拋光精細
龍頭村是廣東省保存規模最大的傳統廣府古村落之一,建筑類型豐富,包括祠堂、書房、更樓(俗稱炮樓)、民居……布局嚴謹,保存完好。村里的祠堂和書房大多建在清朝,最早的建在明朝。目前,龍頭村有34間書房、18條古巷、17座炮樓和30座連接在首尾的古建筑,共有300多棟,其中列出了村莊,具有清晰的嶺南文化特色。
乍一看,人字封或鍋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或龍船脊、平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腳……這些廣府古建筑中常見的元素在龍頭村的祠堂、書房和民居中隨處可見。在村前廣場,村里領導的18個祠堂書房排成一排,氣勢恢宏。
每一座建筑,甚至每一塊磚都有一個故事。這些祠堂和書房都是用水磨青磚堆砌的磚木結構房屋。水磨青磚的研磨和堆砌非常精細。粘合砂漿與糯米漿混合,青磚的接縫非常纖細。還有一整塊青石(或麻石)腳,一條大麻石墻裙,都是用原材料展示的。
街道格局:梳式聚落有利于防御
如果把龍頭村的單體建筑比作精美的修辭,那么這里梳理布局的街道就像一篇精致動人的文章。通過街道上的選詞造句,寫出獨特的美文。
龍頭村以村南祠堂、書房為主導,住宅院落南北沿街整齊排列,形成梳子的分布格局。龍頭村有善慶里、新園、敦仁里等17條傳統街巷,體現了粵中傳統村落的獨特性。石板鋪設的地面和宜人的步行規模構成了龍頭村獨特的巷道空間,是古村落空間紋理的重要載體。山、村、風水池、田園的整體共生關系,也具有嶺南傳統村落的特色。
這種梳子布局也很實用。龍倩玲告訴記者,每條巷子都有一扇小巷門。敵人來了,關上了小巷門,整個村莊成了堅固的堡壘。至于建筑外圍,更樓便于值班人員的隱蔽和射擊,更樓明顯與風水池及周圍水合成弧形防御結構。同時,每棟建筑的木門都包裹著鐵皮,門框的邊緣鑲嵌著花崗巖。整塊石板砌在青磚墻上,屋頂約半尺有一塊大圓木,防盜功能好。
規劃:保持古建筑的生活氛圍,注重生活和實用兼容性
近日,廣州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委員會發布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龍頭村保護規劃》,明確了龍頭村27處不可移動文物、8處歷史建筑線索和33處傳統建筑線索的保護,保持了山村水鄉的整體結構和村莊的梳理格局,弘揚了廣州灰塑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保護規劃》,龍頭村的總體保護策略有兩個重要內容。一方面,系統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環境,改善古村落的整體風貌和公共環境。另一方面,進一步擴大利用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
龍頭村是嶺南歷史古村落的代表之一,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古村落仍處于修繕保護狀態,正在修繕村內祠堂和書院建筑。同時,對傳統民居進行了修繕改造,開設了國學培訓班,曲藝社也在原書院修繕后開始唱歌。這些形式適合古村落的發展。未來,在古村落的激活利用中,應更加注重建筑功能兼容性的控制,使古村落保持正宗的生活氛圍,充分發揮古村落的文化價值。(文/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