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麗的中國——正在改變的古鎮
在你眼里,老街是一道風景;
在我眼里,老街是傷疤;
你經常去欣賞老街,我經常去撫摸老街;
欣賞觸摸,老街忍不住,偷偷哭了。
曾經走過很多古鎮老街,但還是相信歷史的縫隙里還有更多的被湮沒,風雨侵蝕了幾百年,門前的流水還是很淺的……
如今,那些古鎮和老街,那些青磚瓦礫,那些石板路和臺階,或多或少都在城市建設中漸行漸遠。
人們喜歡古鎮,就像童年的印記一樣。看著你出生、成長、離家出走,你在外面努力工作,但她一直在等你回來。
2017年初,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第三季偏巖·尊賢崇德,安居·勇于擔當,西沱·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頻道(亞洲頻道)首播后,善待他人迅速在朋友圈流行起來。如此熱烈的關注在于古鎮獨特的中國文化景觀,引起了強烈的鄉愁共鳴。
記住鄉愁其實是一種回不去的訴求。如今,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在城市工作、在城市學習、離開家鄉等關鍵詞都很熟悉。古鎮突然以更有吸引力的方式重新審視。我們應該記住和珍惜什么,深刻理解我們文化的根源。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它不僅是負擔和負擔,而且是商業和文化。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珍惜和保護的財富。
誠然,回不去的地方叫家鄉,忘不了的感情就是鄉愁。
目前,中國約有5000個古村落,歷史文化村和地方建筑遺產眾多,地域分布廣泛,世界罕見。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古鎮一直經歷著遷舊建新和旅游發展的考驗。這些曾經因貧窮而幸存下來的古鎮在得失之間徘徊。他們失去的不僅是古建筑,還有古老的生活條件。
對于這個鄉愁的最后棲息地來說,如何適應現代化進程,兼顧其文化和商業屬性,是古鎮發展和保護面臨的重要課題。
也許是出于保護的目的,一些舊建筑被歸類為公共建筑,但由于無人居住和缺乏維護,它們被破壞了。走進一間未上鎖的老房子,屋頂上的木椽已經腐爛了。當你抬頭看時,你可以看到天空被分成大大小小的部分;貼在封閉屋梁上的黃色報紙也可以隱約看到領導語錄的文字,證明幾十年前有人住在這里。
沒有人能準確地描述這個曾經繁榮的古鎮何時開始逐漸失去商業功能。這是一個漫長而漸變的過程,可能與軍事災害、戰爭和社會變革密切相關。
最讓當地老年人記憶深刻的是抗日戰爭期間的繁榮景象。現在剩下的除了記憶,還有那座長滿苔蘚的老房子。在這里,城市的快節奏生活方式無法穿透幾十棵老黃葛樹的枝葉屏障。由于古鎮的磁力,這里的時間突然放慢了均勻的步伐。
對于大多數古鎮土著人來說,發展不僅是一段歷史的結束,也是另一種情感和生活的開始。在現代商業和假古董的融合下,這些古鎮的未來變得更加復雜。
《元素》雜志第50期收錄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