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鎮保護立法進入密集期 :從止損到開發
如何保持懷舊?傳統村鎮的保護立法正在不斷發布。與此同時,民間力量也在行動,如何更好地保護傳統村鎮正在引起各方的討論。2018年1月16日,中國傳統建筑分析與繼承的第二批發布儀式在北京舉行。
在會議上,住房和城鄉發展部總經濟學家趙輝認為,傳統建筑分析和繼承研究,是如何繼承傳統建筑文化,實現傳統與現代問題的最大、最深入的探索,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解釋中國傳統村落是什么,好,繼承思想和方法。同時,也應用于傳統村落保護和歷史街區保護的規劃項目。
一些受訪專家表示,在建立國家建筑文化信心的國家項目背景下,這些項目只是社會對傳統建筑文化前所未有熱情的縮影,但傳統建筑和傳統文化的發展和保護仍有待進一步討論和探索。
加快傳統建筑保護
自2012年以來,傳統建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一直在加快。
根據住房和城鄉發展部2017年7月發布的消息,自2012年傳統村保護工作啟動以來,經過四次全國調查,4153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列入中國傳統村名單,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農業文明遺產保護小組。一批瀕危遺產受到搶救保護,63%的村莊傳統公共建筑受到保護和修復。70%以上的村莊生活環境明顯改善,村民收入超過1萬元的村莊從不到5%增加到21%。
2017年底,地方政府開始密集出臺傳統村落的法律法規。
2017年12月1日,《山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名村保護條例》在山西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二次會議上表決通過。本條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保護范圍內從事下列活動;違反保護規劃和當地有關規定的生產經營活動;擅自遷移、拆除景觀環境設施;未經許可建造房屋、場所和設施。
同月,達州市人大頒布了《達州市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條例》,這是四川省第一部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地方性法規。
2017年12月20日,安徽省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批準《黃山市惠州古建筑保護條例》的決議。本條例明確規定,在古建筑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損害古建筑保護的工程建設。但也建議實行古建筑保護責任人制度,可以合法轉讓古住宅的所有權或使用權。
與此同時,一些民間力量也開始積極參與其中。2017年12日,廈門國際信托有限公司成立了廈門信托-重慶園林中國傳統文化保護繼承慈善信托,旨在促進中國傳統文化保護繼承、信托資金定額、捐贈初始客戶——重慶中國傳統文化保護繼承項目和專業機構。
參加上述發布儀式的許多地方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員告訴《21世紀商業先驅報》,地方政府對傳統建筑的保護和發展理念正在發生變化,保護發展已成為地方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標。
從止損到開發
南方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一名官員告訴《21世紀商業先驅報》,地方政府對傳統建筑保護和發展思想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價值認識開始改變,更多地被視為文化遺產的土壤,不容易放棄。第二,利用形式開始改變。我們應該把它作為文化交流的形式載體,在推廣過程中追求更多的公共利益而不是商業利益。商業發展并非不可能,但我們應該‘以商業支持公眾’。”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認為,前一時期的救援保護和地方法律法規的出臺更多的是一種止損措施。從長遠來看,傳統建筑和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空置博物館式的保護措施不利于傳統建筑承載的民俗文化的傳播和推廣。
全聯房地產商會特色城鎮分會秘書長匡洪光認為,這一不可分割的屬性來自于傳統建筑對傳統文化的載體特征。這決定了傳統建筑是體驗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場景。游客也需要在傳統建筑中體驗傳統的民俗和地域文化,這構成了保護和發展傳統建筑的市場基礎。
其中,2017年成為政策出口的特色城鎮被認為是傳統村莊保護和發展的重要起點。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抽樣調查數據,參與調查的225個特色城鎮平均有140家企業和5000多人。
事實上,以傳統文化和傳統建筑為核心的旅游特色城鎮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基于現有傳統建筑的特色城鎮,如杭州烏鎮;一類是北京古北水鎮等新建的古董城鎮。
然而,這種發展模式也存在問題。匡洪光表示,鄉鎮政府往往沒有獨立保護和開發傳統建筑,甚至沒有傳統村莊的經營能力和經營資本。具備這些條件的投資者往往寧愿選擇新建筑,因為傳統村本高,具備這些條件的投資者往往寧愿選擇新建筑。
因此,劉士林表示,在現有條件下,政府應更好地保護和發展傳統建筑和村莊,但應注意傳統建筑的產權、地方財政和當地村民的理解。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表示,傳統村鎮的發展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慢工出細活。(文字/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