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皇家園林的發展
中國最早的花園是北方的皇家花園,它是宮殿和花園的結合,是皇帝休息和享受的花園。皇帝除了在公園里玩耍外,還可以長期居住、處理政府、召見大臣等,這是一個多功能的地方。大部分是根據自然景觀改造而成的,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平面布局嚴謹;建筑華麗豪華,色彩鮮艷強烈,風格優雅,博采眾家之長,匯聚世界美景。在統治階級看來,國家的山河屬于皇家。因此,皇家園林規模宏大,真山真水多,園內建筑色彩艷麗,建筑體型高大。
關鍵詞:中國 古典 皇家園林 時期
中園傳統園林以其自然自然的形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博大精深的藝術融合,在世界園林中獨樹一幟。經過幾千年的興衰演變,自然景觀園林與時代的節奏相協調,不斷豐富精致,表現出獨特的創造力和無限的活力。人與自然和諧體現在中國傳統園林中。其思想背景來源于中國普遍和諧的傳統觀念。中國古典園林也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如端莊、含蓄、寧靜、優雅等。它使人足不出戶就能領略到各種風情,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藝術的影響。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園林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形式,形成了自己的體系。
據文獻記載,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開始利用天然山脈、水泉、樹木、鳥類和動物進行初步的園林活動,最初的形式是局限的。局限性是指在一定的自然環境范圍內,讓植物、鳥類和動物繁殖;飼養動物,種植樹木,挖池建平臺,為皇家狩獵、娛樂、神和生產,為皇帝和貴族狩獵和享受。
春秋戰國時期的花園里有成群結隊的風景,包括土山、沼澤或平臺。自然景觀園林已經萌芽,花園中有亭臺樓閣、營橋和種植花木。園林的組成要素已經具備,不再簡單。
秦漢時期出現了以官方建筑為主的宮殿,秦始皇建上林園,以渭水為長池,在池中筑蓬萊山,象征神山仙境。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園林發展的轉折點。佛教的傳入和老莊哲學的流行,使園林轉向崇尚自然。
唐宋時期,園林達到成熟階段。官僚和文人自建園林或參與園林工作,將詩畫融入園林布局和景觀,反映了當時社會上層地主階級的詩意生活要求。此外,唐宋寫意景觀園在反映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疊石、堆山、理水等。
明清時期,園林藝術進入了深入發展階段,無論是江南的私家園林,還是北方的皇宮園林,都達到了設計和建設的高峰。現代保存的花園大多屬于明清時期,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代花園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園林藝術。
可分為:園林生成期、園林轉折期、園林全盛期、園林成熟期、園林成熟后期。
1.園林生成期:即園林生產生長的幼年期,相當于殷、周、秦、漢。
尹周的局限性記錄在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殷商(公元前16-11世紀)甲骨文中,中國園林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局限是中國古代皇帝和貴族狩獵和娛樂的園林形式。一般在選定區域后劃出范圍,或筑邊墻。有自然景象、自然植被和鳥獸活動,可賞心悅目,享受美麗。當時著名的皇家園林是周文王的靈境。統一中國后,秦始皇建造了宏偉壯麗的宮殿。在這些宮殿建設活動中,還有園林建設,如引渭水為池,筑蓬盈盈。漢代,在局限性的基礎上發展了一種新的園林形式——花園,其中分布著宮殿建筑。園中養百獸,供皇帝射獵取樂,保存了局限的傳統。園中有宮有觀,成為以建筑群為主體的建筑宮殿。漢武帝劉徹擴建上林園,地跨五縣,周邊三百里,中有園二十六,宮二十,觀三十五。建章宮是最大的宮城之一,一池三山的形式成為后宮中池山之建的典范。
2.園林轉折期:相當于魏、晉、南北朝。園林活動在民間普及,園林管理完全轉向滿足人性的物質和精神享受,升華到藝術創作的新境界。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園林發展的轉折點。有華林園、龍騰園,雖然規模不如秦漢山水宮園,但內容卻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佛教的傳入和老莊哲學的流行,使園林轉向崇尚自然。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動蕩是思想、文化、藝術發生重大變化的時代。這些變化導致了園林創作的變化。南北朝時期,皇家園林的形式從粗略模仿真實的山川轉變為用現實的手法再現景觀;皇家園林的狩獵、求仙、通神功能基本消失或只保留其象征意義,而生產經濟運行卻很少,觀賞活動成為主導甚至唯一的功能。這一時期的特點是:
2.1.園林規模小,沒有生產;經濟運行記錄,但規劃設計更加精確細致;葉城北齊高緯仙都花園等個別規模較大的仙都花園,由暴君驅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大量的軍民勞動力。施工非常粗糙,整體質量不高。
2.景觀由山、水、植物、建筑等園林元素組成,其重點已從復制仙境轉變為世俗主題的創作,更多地取代了仙境的虛幻。
2.皇家園林開始受到民間私家園林的影響,南朝的個別皇家園林甚至由當時著名文人經營。
2.4以筑山理水為基礎的人工園林景觀,運用了一些寫意手法,將秦漢以來以寫實為主的創作方法轉化為寫實與寫意的結合。
2.除了沿襲上代的宮外,皇家園林的稱謂更為園。
3.園林全盛期:相當于隋朝;唐朝。
隋唐時期(581-907年),皇家園林趨于華麗精致。皇家園林集中建在兩京-長安、洛陽、兩京以外。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遠遠超過魏晉南北朝時期,顯示出偉大的國氣。隋唐時期的皇家花園生活多樣化,大內御花園、行宮御花園、離宮御花園三區別明顯,各自的規劃布局特點也比較突出。
隋朝的西苑和唐代的禁園是風景結構巧妙、建筑結構精美、動植物種類繁多的皇家園林。皇家園林的皇家風格已經完全形成。作為這種園林類型的獨特特征,它不僅體現在宏大的園林規模上,還體現在園林的整體布局和局部設計處理上。皇家風格是皇家園林的內容,功能與藝術形象的結合給人一種整體的審美感。它的形成直接關系到隋唐宮廷規制的完善、皇家園林活動的頻繁多樣化,標志著以皇權為核心的集權政治的進一步鞏固和封建經濟和前所未有的文化繁榮。因此,皇家園林在隋唐三大園林中的地位比魏晉南北朝更為重要。有一些劃時代的作品,如西苑、華清宮、九成宮等。就園林性質而言,大內御園、行宮御園、離宮御園三類及其類別特征已形成。
楊光皇帝即位后,在東都洛陽大力建造宮殿。別園以西園最著名,西園的風格明顯受南北朝自然景觀園的影響,以湖泊、渠道為主體,將宮園建筑融入景觀。這是中國園林從建筑宮殿演變為山水建筑宮殿的轉折點。西苑是楊迪皇帝楊光的宮殿之一,又稱會通苑,建于大業元年(605)。布局繼承了漢代一池三山的形式,反映了王權和神權的統治和享樂主義思想,具有強烈的象征色彩。十六組建筑園林分布在景觀環境中,成為園中之園,不像漢代宮園那樣與周閣復道相連。這是從秦漢建筑宮殿到景觀宮殿的轉折點,開啟了北宋景觀宮殿——根岳先河。山上的建筑可以時時隱時現,反映了建筑技能的提高。唐朝國力強大,長安宮殿壯麗。唐有興慶宮;大明宮和九成宮,大明宮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萊山獨占,池周建有400多條回廊。興慶宮以龍池為中心,周圍有許多庭院。西苑是大內三園最美的。園內有假山、湖池、渠流連環。芙蓉園、曲江池在長安市東南角,在一定時間內向公眾開放,實際上是古代的公共游樂場。臨潼縣歷山麓的華清宮有名的有林游縣天臺山的九成宮,是避暑的夏宮;臨潼縣歷山麓的華清宮,是避寒的冬宮。
隋唐宮園堪稱中國封建文化的紀念碑。
4.園林成熟:相當于兩宋至清初。
宋代是中國古典園林成熟的第一階段,主要集中在東京和臨安,北宋有艮岳。在園林規模和園林氣魄方面,遠不如隋唐,但精致的規劃設計卻過去了。與隋唐相比,園林的內容皇家風格更少,更接近私家園林。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與宋代皇陵的簡約和當時朝廷的政治風尚有關。它往往在內容和形式上定型,園林建設的技術和藝術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形成了中國古典園林史上的高潮階段。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以下特殊背景:
4.宋代,隨著地主小農經濟的發展,城市商業和手工業也空前繁榮,封建經濟內部孕育了資本主義因素。
4.城鄉經濟的高度發展帶動了科技的長足進步。
4.宋代重文輕武,文人的社會地位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高。
4.詩歌在內容和風格上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4.5在宋代文人大夫階層,除了傳統的鋼琴;國際象棋;書籍;繪畫等藝術活動,品茶;古董鑒賞和花卉觀賞也開始盛行。
綜上所述,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將花園推向了成熟的局面,但也促進了花園的繁榮。皇家花園受文人花園的影響較大,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私人花園。這種趨勢稀釋了花園的皇家風格,也反映了宋代封建政治的開放性和文化政策的寬容性。
元;明;清初是中國古典園林進入成熟的第二階段,它承載著宋朝第一階段的余緒在某些方面發展起來。皇家園林的規模趨于宏大,建設趨于成熟,皇家風格豐富。這種趨勢反映了明朝以后絕對君權的集權政治日益發展。此時,園林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取得了飛躍。這一時期出現的名園有西苑(北海、中海、南海總稱)和太液池。北海繼承了一池三山的傳統,其中瓊華島被模仿為蓬萊,所以瓊華島在晨霧中經常給人一種仙境的感覺。目前北海有70多萬平方米,水面占-半以上,視野開闊。瓊華島位于水面南部,是三海的重點,以其高聳的白塔、精致的巖石和各種園林建筑形成一個整體。以白塔山為中心,北海的整個布局形成了湖中有山的四面景觀。
清有圓明園。雍正還是皇太子的時候,康熙在1709年給他建了一座原本是明代的廢棄別墅。康熙建成后,被命名為圓明園,占地2500畝。為了滿足皇帝的游心賞思,尋幽探勝的要求,圓明園收盡了世界名勝。它是我國園林藝術史上罕見的珍品,也是我國園林藝術史發展到清代的綜合杰作。宏偉壯麗的圓明園有四十八個景點,萬春園和長春園有二十個景點,三個景點有108個景點。每個景點由亭、臺、樓、亭、殿、廊、亭、館等組成,大致可分為五個重要景點。第一區是宮區,有朝理政務的正大光明殿;第二區是后湖區;第三區有美麗的西峰、詢問公園、坐石臨流等。其中一個叫舍己城,城里有佛殿,城前有買賣街,仿蘇州街,是皇帝后妃買東西的地方。福海是第四區,中心是蓬島瑤臺。福海周邊有10多個景點,如湖山、碧碧萬頃、南平晚鐘、洞天、平湖秋月等。第五區有帝廟、清曠樓、紫碧山房等。一是水景豐富,以福海和后湖為園林中心。僅在福海,這片水就占據了近三分之一的面積,沿著水的岸邊,建筑景觀,由于水景,形成了一個廣闊、美麗的重要水區。第二個重要特點是建筑類型多。一是宮殿式建筑較多,多為左右對稱布置,如正大光明殿、大定門、左右朝房、安佑宮、淳化齋等。更重要的建筑;二是宗祠寺廟建筑,如關帝寺、正覺寺、舍己城等。第三,模仿南方園林風光的建筑大多是環山環水的,比較成功;第四,西式建筑出現在中國古典園林中,這是皇宮的先例。圓明園是一平地上,利用豐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復層景觀結構,集錦皇家園林。此外,圓明園造園史上,圓明園還首次引進了西方造園藝術和技術,但任不失中國傳統的園林建筑風格。這些皇家園林在選址、立意、借景、景觀結構塑料、建筑布局與技術、假山技術、植物布局甚至園林道路鋪設方面都達到了驚人的水平。另一個特點是建筑量大,尤其是清朝,園林藝術裝飾豪華,建筑規模大,莊嚴,園林布局多為園林。在園林的整體布局中,非常重視園林建筑的控制和主要作用,也注重景區的標題,形成了清代景觀園林和建筑宮殿的明顯特點。這為下一時期皇家園林建設高潮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5.園林成熟后期:相當于清中葉至清末。
園林成熟后期,從清乾隆朝到宣統朝只有170多年,時間比以往四個時期短,但卻是中國古典園林發展歷史上一體化的終結階段。園林藝術進入深度發展階段,北方皇宮在設計建設上達到頂峰。現代保存的園林大多屬于明清時期,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園林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園林藝術。清代乾;嘉兩朝,皇家園林的建設規模和藝術造詣都達到了后期歷史的高峰。皇家園林的鼎盛發展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方面,封建皇帝完全接受了江南私家園林的審美興趣和園林建設理論,并有與主流文化分離的出生傾向。清朝有幾位皇帝不僅常年在園林或宮殿里烹飪朝政,甚至美稱避噪聽政。另一方面,皇家造園追求宏大的氣派和皇權的王土,導致了園中園格局的定型。在皇家園林內的幾十個甚至幾百個景點中,必然會模仿一些江南袖珍小園,包容佛寺。同時,出于整體宏大氣勢的考慮,必然需要安排一些龐大的單體建筑和組合豐富的建筑群,這往往會將明確的軸線關系或主次分明的多軸線關系帶入原本強調因山而勢的造園理念,使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不同。結合宏大的園林規模,精的園林規模,更充分地凸顯了皇家風格。因此,乾;嘉時期皇家造園藝術的精髓幾乎集中在大型園林上,尤其是大型皇家花園。他們在繼承上一代傳統和康熙新風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出現了一些里程碑;優秀的大型園林作品,如三大杰作的避暑勝地;圓明園;清怡園(頤和園)。
1888年,光緒修復了英法侵略者焚燒的清奕園,改名頤和園,在北京西北郊約10公里。面積約285公頃,其中水面約占五分之四。它不僅是一個休閑的花園,也是一個宮廷。其總體布局根據自然地形條件和使用要求,根據當地情況分為東宮門、萬壽山東朝廷、萬壽山前山、后湖、萬壽山后山、昆明湖南湖、西湖四個景點。頤和園的總體布局繼承了中國園林的傳統技術。頤和園是一個以景觀為主的景觀宮殿。遼闊的湖泊和巍峨的山脈是平面和立面的對比,是動靜的對比。成為對比的湖泊和山脈相互借鑒,呈現出湖光山色的多種形式。萬壽山及其豪華壯麗的建筑群是景觀的焦點。在山上,昆明湖的清波堤橋成為景觀的焦點。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園林在模仿南方西湖、寄昌園、蘇州水鄉風貌的基礎上,以大量佛香亭及其主軸控制了整個園林,突出了普天下不是王土的意志。清藝園是中國現存古代園林中規模最大、最華麗、保存完好的一個例子,尤其是國內建筑。它的精神反映了幾千年來中國園林技術和藝術傳統的積累。
夏季別墅建于清康熙42年(1703年),乾隆擴大面積,增加花園景觀,最終完成于乾隆55年(1790年),是最大的皇家花園是夏季別墅,總面積約560公頃,其特點是公園進入許多山,只有約五分之一的平地,平地有許多水,不同于圓明園、頤和園的布局。康熙時期,避暑山莊有36景,乾降時又增加了36景,共72景,景色各異。別墅分為宮殿區和花園景區兩部分,花園景區可分為湖區、平原區和山區。因此,整個別墅的風格簡約典雅,沒有華麗耀眼的色彩,其中山區十幾組園林建筑屬于山結構室的典范。
然而,隨著封建社會的興衰,經過外國侵略軍的焚燒,皇室不再像乾隆時期那樣精神和財力來建造宮殿,宮廷園林藝術也趨于萎縮,最終從高峰下降到低潮。
結語:
縱觀中國皇家園林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具有中國古代審美特征的皇家園林觀不僅局限于造型和色彩的視覺感受,也局限于人類征服自然的一般心理描述,更重要的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即通過園林藝術調整人們的生活環境,把握人們自身的存在特征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