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園林——明清時期的代州園林
曾是北方少有的園林之城,而今或荒廢、或損毀,幾近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留于后人的多是美麗的鄉愁。
近年來,山西代縣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以往普遍認為,代州古城是商業之城、衙門之城、廟宇之城、坊表之城、泉域之城、文化學術之城。其實,在明清時期,代州古城也是中國北方少有的園林之城,古城內曾有諸多別具一格的私家園林。
馮氏別墅。位于代州古城外南滹沱河畔,由代州馮氏晉商馮天祿(字敬之,號壽山)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左右所建。《壽山公墓銘》載:“南廓外田中有廬,構軒架屋,花木薈蔚,器具充物,積貯盈溢。”明1560年秋,瓦剌軍入侵代州,焚城火光數里,馮氏別墅作為大帳軍營而幸免。“比明虜去,馮氏別墅秋毫無犯”。馮氏別墅是馮氏在代州建的第一座園林。
南園。位于代州古城外南部自然村沙嶺附近、滹沱河北岸,由明進士、兵部左侍郎、大司馬吳嘉會于明末清初所建,園內建有環翠亭等勝景。清光緒版《代州志》載:“南園,在南門外,明侍郎吳嘉會所筑也。鑿池引滹流注之,環植楊柳。侍郎罷官后,奉親于此,家居30年。每夏時荷花盛開,輒幅巾同里耆老泛舟其中,一時稱勝。”
知園。位于代州古城內西北、道背后街馮氏宅院東宅之后,現為西北街村民委員會所在地。明萬歷初期(1576—1580),由“勛高五省”的廣東左布政使、進士、文學家馮如京興建,占地10余畝,內有池沼,遍植名木花卉,建有翠滴樓、半華亭、鳳凰臺等亭臺樓閣,以翠滴樓最為著名。
考盤園。又名書房園,位于代州古城外西關西北角、自然村三里河以北,由明代舉人、南京通政使張崇禮所建。考盤園建于明萬歷中期(1586—1600),占地10余畝,園內建有亭臺樓閣、假山、玉帶橋等景觀,引溪水而入,鵝臥碧波,鳧棲沙渚,垂釣岸邊,使人流連忘返。
映碧園。位于西關村三里河以西、五里村以東、官道以北,為明兵部尚書孫傳庭的私家園林。映碧園建于明崇禎年間(1626—1635),建有西溪、荷亭、涵虛閣、玄滌樓、望云樓、明遠樓等勝景,占地120余畝,是代州最大的園林。清光緒版《代州志》載:“映碧園,在西郊,明尚書孫傳庭別墅也,有西溪荷亭、涵虛閣、玄滌樓諸勝,尚書并紀以詩。”其遺址現為上館鎮西關村農田,地名為花園。
東園。位于代州城內西北街西園之東,距西園和知園各約100米。東園建于明代天啟年間(1621—1627),初主不詳。清康熙年間,由邑人進士、湖廣荊西道馮右京購得,建有藏山寶等樓閣,蒼松古柏,名花池魚,為代州城一勝景。
西園。又名馮家花園,俗名城溝,位于代州城內西北角,為清進士、湖廣荊西道馮右京私家園林,建于清康熙初期,占地40余畝。園內壘假山、筑亭臺樓閣、植名花異卉、蒼松翠柏、老榆古柏,園內最著名的勝景為“九窯十八洞”。清乾隆年間,山西提學使、滿族詩人保德作為主考官在代州主考試事,試畢游覽西園并作《代州試畢同人游馮氏西園》詩二首。西園現為代縣藥材公司中藥收購加工場地。
代州園林主人身份多重。他們既是朝廷或地方顯赫要員,也是名冠華夏的文人學士,有的還是晉商的先驅——鹽商,在當時中國的社會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
代州園林翰墨文韻濃郁。到此地作客的文人雅士多為儒官或儒商。考盤園因有專門的讀書樓閣且藏書較多又名書房園;翠滴樓既是代州最大的圖書館,也是當年北方學術交流中心之一,樓內“聚書數千卷”,時有京城大學士到翠滴樓與馮氏談文論道。
代州園林內外景觀交融。園內建筑與山水環境融為一體是其一大特色,引入的河水水面大而自然,園林外有馬鬃山、鳳凰山、覆宿山等名山,遠景與近景、外景與內景相互映襯,盡顯自然、大氣與和諧。園林內還大量使用添景和借景手法,將“鳳山秋月”“覆宿晴嵐”“滹沱孤舟”等遠景成功運用到園林建造中。
據考證,正是代州馮氏把江南園林的營造技藝和欣賞園林的生活方式移植到北方的,猶是代州。代州馮氏從一世到五世的120多年間,均以商鹺為業,是晉商南下揚州治鹽的先驅,五世馮賓期還當過河東鹽運副使。代州園林都淵源于江南園林,加之代州歷史上多有能工巧匠,又不乏造園之資、文韻之才,明清時期代州城內自然便有了諸多園林。
代州園林可謂北方私家園林的代表,既有北方私家園林的大氣,又有江南私家園林的細膩,集北方山水之美、江南假山溪水之秀和北方宮廷建筑風格為一體,成就了獨特的代州園林,更因名門、名人、名聯、名文、名花、名木、名溪等聞名天下,代州作為邊關重鎮,能建有如此多的園林自是難得。
代州園林曾是北方少有的園林之城,歷經戰亂和“文革”十年浩劫以及其他一些不當建設活動,逐年由盛變衰,或荒廢、或損毀、或拆賣,幾近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留于后人的多是美麗的鄉愁。
園林歷來是傳承歷史文化、美化生活環境、豐富精神生活、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場所,古代州園林雖屬私家園林,卻是勞動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結晶,是晉商文化和北方園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恢復和重建代州園林,有利于促進晉商文化研究,有利于促進我國古代園林藝術研究,也有利于挖掘和塑造山西的美好形象。(文/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