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皇家園林——九洲池遺址亭臺樓閣美如畫
九洲池遺址是隋唐時期洛陽城重要的皇家園林,九洲池正位于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宮西北部高地上,池內的水向宮城輻射,構成了水網密布、殿臺樓閣點綴其間的宮苑園林勝景。九洲池作為隋唐時期洛陽皇宮中最大的皇家園林,是帝后妃嬪每日休閑之處,也是宮內風景最美之處。
隋唐洛陽城“前直伊闕,后據邙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伊河掠城東南而北流,故隋唐洛陽城周圍有洛水、伊水、澗水、瀍水等四條大的自然河流。洛水由城西上陽宮之南入城,并沿皇城南向東橫貫全城;澗水即谷水,從城西北角流入城內,主要流經宮城、上陽宮、西苑,最后匯入洛水。隋唐洛陽城將谷水引進宮城,并依水建造了眾多池沼,其中最大的池沼即是位于宮城西北隅隋代興修的九洲池。
九州池迄今遺址保存范圍明晰,為隋唐洛陽宮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印證文獻記載的實物資料,有著重要的考古意義及歷史價值。
地理環境
這一區域包括宮城中心區洛城西北部、西隔城、西夾城大部及玄武城的一部分,包含了宮城中十分重要的部九州池位置九州池位置分。隋唐洛陽城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九洲池正位于宮城西北部高地上,九洲池內的水向宮城輻射,構成了水網密布、殿臺樓閣點綴其間的宮苑園林勝景。在洛陽玻璃集團廠區的考古工作中初步探明了九洲池遺址的范圍,池內部分島嶼的分布及亭臺建筑的特點,并且在池岸還發掘出多座環池的唐宋時期軒廊和殿亭建筑遺址,初步了解了九洲池遺址的概貌。
歷史文化
元《河南志》卷三隋城關古跡中記載:“千福門、德陽門、千步閣、九洲池,其地屈曲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水深丈余中有瑤光殿。琉璃亭,在九洲池南。一柱觀,在琉璃亭南。”卷四唐城關古跡中記載:“九洲池,在仁智殿之南歸義門之西其地屈曲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水深丈余鳥魚翔泳花卉羅植。瑤光殿,在池中洲上隋造。琉璃亭,在瑤光殿南隋造。望景臺,在九洲池北高四十尺方二十五步大帝造。一柱觀,在琉璃亭南隋造。映日臺,在九洲池之西東有隔城南有三堂北有三堂舊皆皇子公主所居。”
明陳耀文撰《天中記》卷十記載:“九州池東都城有九洲池在仁智殿之南歸義山之北其池。”
“曲象東海之洲居地十頃水深丈馀魚鳥翔泳花卉羅植內園有九江池。”
清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宮城條中記載九洲池“在仁智殿南、歸義門西,其池屈曲,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水深丈余,鳥魚翔泳花卉羅植。池之洲,殿曰瑤光,隋造。亭曰琉璃,隋造,在瑤光殿南。觀曰一柱,隋造,在琉璃亭南。環池者曰花光院、曰山齋院,在池東。曰翔龍院,在花光院北。曰神居院,在翔龍院北。曰仙居院,在安福殿西。曰仁智院,在仙居院西。殿西有千步閣,隋煬帝造。南有歸義門。曰望景臺,在池北,高四十尺,方二十五步,大帝造。西則達于隔城。隔城者,閶闔在其上,蔭殿在其下。隔城中南有三堂,北有三堂,舊皆皇子、公主所居。隔城之上有閶闔閣,閣南北皆有觀象臺,女使仰觀之所,下有蔭殿東西二百五十尺,南北二百尺,壁前后三丈。隔城之西曰映日臺,又南百戲堂,又有五明殿。”
根據上述古籍記載可推斷九洲池興建于隋,主要建筑有千步閣、瑤光殿、琉璃亭、一柱觀等。唐代除保留了上述建筑及九洲池之外又增建望景臺、映日臺等建筑,環池還修建了花光院、山齋院、翔龍院、神居院、仙居院、仁智院并其他院落,形成了水網密布、殿臺樓閣點綴其間的宮苑園林勝景,是隋唐洛陽宮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五代、宋以降,九洲池已逐漸毀棄不復使用了。
城市特色
隋唐洛陽城“前直伊闕,后據邙山,左瀍右澗,洛水貫其中”,伊河掠城東南而北流,故隋唐洛陽城周圍有洛水、伊水、澗水、瀍水等四條大的自然河流。洛水由城西上陽宮之南入城,并沿皇城南向東橫貫全城;澗水即谷水,從城西北角流入城內,主要流經宮城、上陽宮、西苑,最后匯入洛水。
隋唐洛陽城將谷水引進宮城,并依水建造了眾多池沼,其中最大的池沼即是位于宮城西北隅隋代興修的九洲池。九洲池遺址是隋唐洛陽宮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印證文獻記載的實物資料,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有著重要的考古意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九州池是隋唐時期重要的皇家園林,迄今遺址保存范圍明晰,是研究我國城市規劃布局演變,古典園林演變及當時社會文化趨向的重要實物例證。
已探明遺址中較清晰的記述了園林建筑及池沼堤岸的建造砌筑形式,反映了當時的建造工藝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九洲池作為人工開鑿的池沼,池內有多處洲島,而多處宮殿建筑列于九洲池畔花叢柳蔭之間,體現了王室將日常的起居游賞空間交相融為一體的設計理念,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對九洲池遺址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有利于民眾對于我國悠久文化的認知。(文/悠悠漫步人生路)